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目标

第二节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目标

2022年,国务院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该规划首次被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基层医疗的5项重点发展方针。

1.基层医疗以人才为核心

近年来,为充实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国家出台了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人员培训、对口支援这样的综合措施。截至2020年底,全国基层卫生人员超过了430万人,其中执业或者执业助理医师增加到了153万人,基层的430万人里面还包括100多万乡村医生。通过这些举措,全国基层人员无论从学历、职称、专业结构上,都有了比较大的提高。《规划》强调,未来5年要继续以人才为核心,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发动城市公立医院在职医生和退休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服务。

2.丰富家医签约服务内涵

数据显示,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数超过了41亿人次,除了门诊医疗服务以外,基层每年还管理高血压患者超过1亿人,2型糖尿病患者超过3 500万人,健康管理的老年人超过1亿人。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为重点人群,不断探索家庭病床、上门巡诊以及慢性病长处方等服务,群众的获得感在持续提升。《规划》指出,在“十四五”期间,要继续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内涵,壮大医师队伍,完善服务方式,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更好提升签约服务的吸引力和满意度。不断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动电子健康档案的规范化并加大应用,更好促进医防融合。深入推进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

3.全面推进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

近两年来,为加强社区疫情防控,我国有大部分省份已经不同程度上在村(居)民委员会推进了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建设,其中,北京、广东、安徽、甘肃等省(市),均已在全省(市)范围内全面推开。《规划》指出,将持续大力推进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建设,为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推动实施健康中国、积极应对老龄化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继今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之后,国家层面再一次明确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性政策。

4.加快基层发热诊室建设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了大量社区疫情防控、隔离场所管理、核酸采样、疫苗接种等工作,经受住了考验和检验,作出了积极贡献。正因如此,让大家看到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但从整体上来说,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还是存在不少短板弱项。《规划》强调,基层疫情防控能力需持续提升,尤其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疾病预防职责。具体来说,需加快推动基层发热诊室设置和规范管理,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协助做好社区疫情隔离管控等,协同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5.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

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自2018年开展以来,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极大推动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规划》强调,要继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着力提升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力争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普遍达到基本标准。深入推进城市“医联体”、农村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加快社区医院建设,更好地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医防结合、分级诊疗的新格局。今年是“优质服务基层行”全面推行的第5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落实,全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实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未来5年发展已定下总路线图,这是基层开启新征程的蓝图,更是大家共同的行动纲领。

《规划》上调了医师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同时明确,到2025年,全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床位数指导性要求为3.5(表5-1)。这个数据较2020年上调18%,高于其他医疗机构,简单来说就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要增加,并且有了明确目标。

表5-1 2025年全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主要指标

注:①医院床位含同级妇幼保健院和专科疾病防治院(所)床位。②“省办”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市办及以上”包括省办及以上和市办,其中“市办”包括地级市、地区、州、盟举办;“县办”包括县、县级市、市辖区、旗举办。③适宜床位规模指综合医院单个执业点的床位规模,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