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新医改”实施以来,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而言,乡镇卫生院“新医改”后诊疗人次、入院人数有明显增加,每万农业人口床位数由2009年的10.50张增长至2019年的14.80张;就村卫生室而言,诊疗人次有所增加,2018年,有10.53%的村卫生室为乡镇卫生院设点卫生室,相较于2009年的7.18%有大幅提升,说明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对比“新医改”实施之前,其诊疗人次、入院人数增加则更为明显,尤其是诊疗人次增加了1倍以上。
近年来,贵州通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黔医人才计划”“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等支援帮扶工作,农村医疗队伍建设水平不断上升,农村医疗服务能力获得了快速发展。2019年,贵州印发《全省健康扶贫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制作全省健康扶贫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作战图”,每周一调度,挂账销号。截至目前,贵州省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综合医院、中医院实现了全覆盖。组织省内外三级医院对所有民族自治县的县级综合医院进行对口帮扶,帮扶率达100%;组织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对564个乡镇卫生院进行对口帮扶,帮扶率达100%。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东部7个省市对贵州省66个贫困县人民医院实现了对口帮扶的全覆盖,贵州省64家中医医院全部得到了国内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对口帮扶。在各种帮扶支援举措的支持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卫生需求的差距不断缩小。
同时,贵州省坚持以“2+5”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即以重症医学、急诊急救科建设为基础,以5个当地疾病谱中发病率靠前的专科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医院学科建设,努力提升以医疗技术水平为核心的专科服务能力。通过重点专科建设,不断促进基层医疗核心技术的发展,带动医疗质量与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近年来,通过推进县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提升了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历史性地消除了农村贫困地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贵州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贫困人口4类慢病规范管理,签约服务率98.56%,超过了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实现了应签尽签,规范服务。
天津市滨海新区多年来对标对表工作阶段目标,精心组织,全力推进,确保民心工程和重点工作高质量完成,切实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区累计完成2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远程会诊平台建设;指导大沽街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社区疼痛门诊建设;推动塘沽街三槐路、海滨街光明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试点开展社区康复适宜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工作;塘沽街解放路、杭州道街向阳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培训基地现场评估,杭州道街向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授予国家级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项目培训基地;推动海滨人民医院紧密医联体建设,海滨人民医院与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了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管理共同体;针对基层卫生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持续推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滨海新区全科医生队伍三年行动提升计划(2018—2020年)》(津滨卫基〔2018〕20号),累计安排600余名医护人员参加全科医生、社区护士转岗及再认证培训;组织实施国家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项目,累计完成基层医师、护士、乡村医生培训近300人;印发《家庭医生特需上门服务团队临床实践技能培训实施方案》(津滨卫基〔2018〕161号),组织家庭医生特需上门服务团队到市第五中心医院进行脱产培训;制定《深入开展滨海新区大医院医师百人团队进基层工作实施方案》(津滨卫〔2019〕70号),海滨人民医院、汉沽中医院等8名中级以上职称医师下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可有效满足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基层医疗作为新医改的重点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基层医疗体系的功能拓展和能力强化。在基层医疗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是基石,新技术的应用也必将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