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
需要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水平入手,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村镇卫生院和卫生室的硬件以及基础设施均需要更新和维护,使其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之中。具体来讲可以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手,加大投入,完善医疗机构的服务结构,从而大大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各地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科学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提供更加有力的疾病预防措施。实践中可以积极开展资金配套的工作,通过建设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水平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二)培养专业的科技人才
在实践中提高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软件水平,还需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人才的培养。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专业的人才,基层的软件水平较低。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保证每一项工作都能够落到实处,产生预期的作用。人才队伍建设要从对人才的要求入手,以培养对口且实用的人才。我国已经开始推行院校教育、临床实践以及转岗培训和订单定向等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综合水平处于逐渐提升的状态之中。各地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培养信息化建设人才目标开展工作,提高培训力度,增强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
针对信息化建设人才的管理制度要加以优化和完善,使得这部分人员能够享受公平的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的方式吸收人才,同时优化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为信息化建设人员提供公平的待遇。从现如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来看,人才仍然属于重中之重,留住人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三)积极学习成功经验
要想使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提升,就要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功能形成正确的定位,并积极优化服务模式。实践中可以吸收发达地区的成果和经验,与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客观且合理的方案。目前针对我国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建议转移服务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上来。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服务模式,优化配置资源。除了这种基本的措施之外,还可以从宣传的角度入手,鼓励城乡居民在基层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就诊看病,让医疗机构能够发展得更好,提供更令居民满意的医疗服务。
(四)探索构建数字医疗卫生管理体系
从现有的科学技术出发,构建数字医疗卫生管理系统。也能够促使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服务模式尽快形成。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和业务标准,在技术上明确系统架构、采用技术、数据存储、信息交换、系统安全等技术要求,在软件功能上明确软件的基本功能、扩展功能和功能边界,在标准上推动现有标准落地,根据业务需求出台新的基层系统数据集、功能规范和服务能力标准等。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基层卫生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廉价且优质的服务应当作为当前主要的服务模式。为了更好地应用这种服务模式,需要积极采用数字化技术管理医院,让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促使基层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的健康档案能够更加有效更加全面,实现动态性管理目标。同时,开展区域层面的基层机构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用。
(五)倡导便捷实效的基层信息化新应用
加快电子健康档案便民开放,大力推动电子健康卡实名就医、电子健康卡多场景应用,支撑基本公共卫生和签约服务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方便居民获取连续精准、优质可及的医疗健康服务;优化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以互联网+基层健康管理服务应用为手段,倡导家庭医生在线签约,建设联系互动的咨询通道、签而有约的应用服务,构建基层医疗卫生主动服务与居民健康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基层远程医疗相关保障,制定项目收费、医保报销、分配激励、责任认定等配套政策,推动远程医疗、电子病历在基层的深度应用,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延伸;推动人工智能、移动医疗等技术在基层的落地,通过智能穿戴设备自动采集居家慢性病和康复期病人生命体征数据,实化合理用药、随访提醒、个性化居家健康管理、临床辅助诊断决策等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应用,探索构建贯穿居民生命全程、集防治服务于一体、可复制推广的基层卫生服务运行新模式和新机制,有效提升基层便民惠民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