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机制研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近年来,传染病、洪涝灾害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严重危害到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定。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发生和2020年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都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的大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发挥着堡垒作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基层各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属地化管理的“前哨”优势,成为了防控的最前线。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抗击新冠疫情防控战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应对中承担了标本采集、疫苗接种、社区网格化管理、防疫知识普及等关键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牢牢把握“全国上下一盘棋”和因地制宜区域化防控相结合,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相结合,应急防控与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原则,成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网底”。
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阻击战”中,基层医疗机构也暴露出了诸多不足,直接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水平。由于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较完善,疫情发生时可进行有效的防控;农村地区则因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相对薄弱,成为疫情发生、传播的重点区域。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管理体系、网格化防控管理模式已逐步形成,但基层专业公共卫生人才缺乏,应急预案不完善,应急处理能力有限等问题仍制约基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本章通过文献可视化法、面对面结构式访谈法、现况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围绕天津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机制,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平台、资金、能力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补短板强弱项,以不断增强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与常态化管理能力,更好地应对今后的疫情防控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