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区级疾控中心管理机制现状
(一)区级疾控中心人员储备现状
调查资料显示:2019~2021年各区疾控中心政府批复的编制数逐年增长,2019年16个区疾控中心总编制数为1792人,2021年增加到2448人,增加了36.61%。天津市部分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仍不达标,实际工作中,各区疾控中心在岗人数仅为编制数的74.22%(1817/2448)。区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人员从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之后至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之前每年平均加入人数近30人,直至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之后每年平均加入人数已百人余。2019~2021年区级疾控中心从事卫生应急相关工作(包括应急协调、疾病监测、现场调查处理、采样检测、健康教育)的技术人员数分别为1 008人、1 157人和1301人,占在岗人员的比例分别为69.61%、69.53%和71.60%。从事卫生应急工作人员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逐年增加,中、高级职称占比也在逐年增加,但仍有部分区级疾控中心人员学历和职称较低。各区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人员的学历分布不均衡。
(二)区疾控中心物资和经费储备现状
天津16家区级疾控中心均制定了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其中13个区(81.25%)制定了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计划的科室为应急办公室和应急相关部门。2019年天津区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库房平均面积为49.21 m2,2020年增加到73.59 m2,2021年均无变化。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天津市各区疾控中心物资储备相差较大。
2019~2021年有卫生应急专项经费的有9家疾控中心,有2家疾控中心无卫生应急专项经费。卫生应急专项经费各区以及各年度的差异度较大,例如:滨海新区2019~2021年分别为8.10万元、698.93万元和282.75万元。70.00%以上的应急资金来源为当地财政拨款,东丽区疾控中心应急专项资金完全来自于基本公卫拨款,滨海新区疾控中心专项资金来源分别为中心自筹、当地财政拨款、中央财政拨款。
(三)区疾控中心应急管理能力现状
1.应急培训和演练
2019~2021年天津市各区疾控中心应急演练次数逐年增多,2021年较2019年应急演练次数增长44.44%,传染病类应急演练在演练主题中的占比分别为61.11%、90.48%、88.46%,应急演练的种类却由2019年4种下降至2021年2种。2019~2021年区疾控中心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应急演练次数逐年增长,2019年开展演练4次,其中传染病类应急演练3次(鼠疫1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1次、其他传染病1次)、食物中毒类应急演练1次。2020年的6次均为新冠病毒感染应急演练。2021年次数最多,9次均为传染病类(新冠病毒感染应急演练8次,肺结核应急演练1次)。
2.实验室检测能力
2019~2021年各区疾控中心被调查的病原检测设备平均配备率从原来的89.34%提升至92.28%,提升2.94%;理化检测设备平均配备率由51.25%提升至55.25%,通用检测设备平均配备率从83.30%提升至87.50%。2019~2021年各区疾控中心开展的检测项目数平均分别为16项、17项、18项。2019~2021年区级疾控中心被调查毒物检测项目数量无变化。
区级疾控中心备用实验室配备率从2019年的68.75%增至2021年的87.50%,截至2021年年底,只有2家疾控中心没有备用实验室。11家(68.75%)区级疾控中心设置了质量控制管理科室,各区每年内部质控的平均频次为9次。2019年13家(81.25%)区级疾控中心通过了实验室计量认证,2021年12家区级疾控中心(75.00%)通过了实验室计量认证。
(四)区疾控中心平台建设现状
2019~2021年天津市区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均实现了传染病网络报告的全覆盖;天津市国家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响应及时率未达到100%。2019年以来,区疾控中心已经逐渐开始与教育、市场监管、药监、农业、网信办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通报合作机制,但与畜牧兽医部门、气象部门、海关等建立信息通报合作机制仍为空白,这使得输入性猴痘、人畜共患病等疫情的调查处置等常处于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