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分配公平,坚持中西医并重

三、兼顾分配公平,坚持中西医并重

1.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分配制度,合理分配城乡资源,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

合理地分配城乡资源对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央财政投入方面,政府应当对农村地区给予适当倾斜,特别是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调整城乡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结构,加强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如南平市松溪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水平中等的地区(如莆田市秀屿区)适当引进先进仪器设备,为基层医疗发展提供制度和物质支持。资源配置方面,促进经济水平中等、较差地区(如莆田市秀屿区、南平市松溪县)上级医院对县级医院帮扶、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对口支援,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给予技术力量的支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优秀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综合服务能力。

医改政策执行方面,各级政府应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指导原则下进一步深化当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地域医疗水平的均等化。通过开展县域紧密型医共体试点,促进中心城市优质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延伸,以期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建设。人才资源方面,大力鼓励中医药人才前往经济发展水平中等、较差的基层工作,推广公费定向生,为部分贫困学生解决学费,向基层输送优秀医疗人才。此外,疫情状态下,应该充分为疫情监测常态化、传染源追本溯源等防控救治方面提供保障,减轻基层工作负荷,保障各项补贴到位。

2.坚持中西医并重,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

坚持中西医并重的中国特色健康保障体系要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及推行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建议政府对基层医疗的中医院、中医科室实行政策倾斜,尤其是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加大对各县级中医院、综合型医院的中医科室财政投入,强化硬件设施和配备。建设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加强经济水平中等、较差地区中医医联体建设以均衡中医医疗资源,促进优质的中医资源下沉。同时在基层村卫生室(所)中落实中医诊疗科的开展,配备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常用中药、中成药,确保针灸、推拿、拔罐等常见中医药服务项目开展,并将基于中医药服务项目逐步纳入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范畴。同时,尤其在经济水平发展差的基层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并做到“传帮带”,通过一对一的师带徒方式进行传帮带,提升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中医药水平。

此外,制定相关法规促进中医药产业链的有序发展,以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优势。借助各大媒体不断普及中医药文化,积极宣传中医药优良技术,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加强百姓对中医药文化的信任度。在完善及推行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方面,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充分释放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潜力和活力。中医健康理念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应用中医药对老年人进行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为百姓提供涵盖中医健康咨询评估、疾病风险预警、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推动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促进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扶持政策推进较好的省份值得推广和借鉴。例如,福建省政府2020年9月发布《福建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推进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医学院校学科优化,培育“双高”院校,打造高水平医疗团队;建立创新创业医疗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科研、教育、产业综合运作。经过不断完善,福建省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城乡中医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和服务设施得到改善,中医药在基层医疗中的卫生服务能力日益提升,使得一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文献得到挖掘和整理,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和民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得到继承,一批学术特点突出、临床优势明显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和专科初步形成。

3.加大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力度

针对调研中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切实需求在基层无法充分满足的问题,应结合当地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围绕常见病、多发病因地制宜地开展中医医疗服务并增加基层医保目录中中医药诊疗报销范围。加强与上级医院的技术合作,引进并推广适宜技术项目,定期针对村医开展“西学中”培训,让每个村医都掌握基本中医药知识并能提供基本服务,重点提升中医适宜技术临床应用能力,逐步提高中医适宜技术使用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