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
1.发挥信息化建设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助推作用
集中精力抓好基层机构远程医疗建设,推动基层机构与二三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并建立健全利益机制,调动二三级医院帮扶基层机构的内在动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同时,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建设,促进患者信息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共享,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通过学习上级医疗机构诊治案例来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2.加强医疗系统信息化建设
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依托信息平台,为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实现资源互通、共享,避免重复检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可借鉴福建省做法,按照全民健康信息建设“聚、通、用”改革思路,进一步落实《福建省“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实施方案》,发挥“互联网+医疗”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3.通过开展远程医疗,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全国不少地方政府建设了区域分级诊疗平台、区域影像中心、区域检验中心、区域远程会诊中心,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大医院专家可以通过平台对基层医生进行远程实时指导,并借助实时回传的患者超声图像与数据等资料提供诊断建议。这不仅可实现同质化服务,也方便了群众。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临床案例的远程继续教育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质量。
4.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和决策支持技术,提高基层医生诊疗水平和效率
通过借助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将医学专家知识和临床经验快速复制,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医学影像、病理结果的智能识别、临床辅助诊断;另一方面为医生诊断疾病与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辅助决策,从而帮助基层医生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率,避免误诊和漏诊,降低工作难度和强度。
5.依托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化信息平台,助力基层慢病规范化管理
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推广应用,帮助居民自测血压、血糖,实现患者自我管理;通过与健康档案和家庭医生签约平台的连接,助力慢性病患者实时监测和风险评估预警,再由基层及时提供健康管理及慢病管理、体检、疾病预防和分诊转诊等基础医疗服务。这样有助于实现慢病防治关口的前移,缓解资源匹配矛盾,改善患者医疗体验,降低医疗费用,实现“急慢分治”。
6.搭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和系统,提高基层和卫生健康行业治理效能
通过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等方式,实现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化,提高服务效率,并形成有效的医疗服务数据库,为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提供基础。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可以在技术层面做到更加精准,减少人力成本,简化运营方式,提高管理效能。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医保智能审核监管、异地结算平台等,可以有效助力医保支付效率和控费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