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务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结构不合理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分配不平衡
人力资源分配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差异明显,基层地区优质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卫生资源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经济发达和人口密度大的省份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均执业(助理)医师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省份。
调查数据显示,天津、福建、河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均执业(助理)医师数高于五省(市)平均水平,河北、贵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均执业(助理)医师数低于五省(市)平均水平;经济水平较好、中等、较差三类地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均执业(助理)医师数及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均执业(助理)医师数显示高于经济水平中等和较差的地区。同样,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执业(助理)医师数明显高于经济水平中等和较差的地区。
2.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及经济水平差的地区人员流失严重
对五省(市)2019年经济水平较好、中等、较差地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流动占比进行比较,三类地区中经济水平较差地区调出非退休(辞职、辞退和自然减员)人员占比(93.15%)明显高于经济水平较好(41.96%)和中等(34.73%)地区(表3-3)。对于县级以下机构,尤其是村卫生室,人员短缺、人员流失问题更为严重,部分地区院均乡村医生不足1人,偏远地区基层医务人员短缺严重,且存在人才学历层次低(图3-5),技术能力水平差的问题。
表3-3 2019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济水平较好、中等、较差地区人员流动占比情况
基层乡村卫生室的医生队伍“招不进、留不住”现象严重,且存在学历低、素质低、能力弱、年龄高等问题。如贵州省乡村医生队伍人才流失严重,且存在从业人员学历低、素质低、能力弱等问题,现有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且培训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有些只有村医证,不具备执业医师能力,考取执业(执业助理)资格的基层人才则多流向县级医院、民营医院或自行开设诊所。其调查报告中指出,基层医疗以村为单位的主战场往往由为数不多的村医在“全垒打”,根本谈不上专科医生,加上财政资金短缺,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政府财政赤字,待遇无法保障,补偿机制不到位,造成人才流失。福建省调查报告中提到,这些现象与目前的体制机制有关,如缺少人员编制保障制度,无法吸引人才;缺少人员经费保障制度,无法留住人才;缺少人员提升培训机制,使得基层医疗基本水平提升缓慢等。
图3-5 五省(市)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学历分布与本科及以上占比情况
3.基层中医药人才严重缺乏,中医药在基层医疗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基层中医药服务发展迅速。但基层是中医药服务相对薄弱的环节,发展还不够充分,发展范围还不够广阔。调查数据显示,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的人员构成主要以临床类医师和全科医学医师为主,中医类和口腔医师占比较低,基层中医药人才严重缺乏。尽管部分地区中医师人数上升,但幅度较小,仍满足不了基层需要,尤其是村卫生室,普遍存在中医技术人员缺乏、人员配置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不利的局面,村卫生室人才缺口显著。根据多地调查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中医药技术骨干力量薄弱,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河南省、河北省等省份调查报告中都显示,尽管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中中医师人数占比有所上升,但幅度较小,满足不了基层需要;福建省调查报告提到,目前现代医学理念已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预防疾病为中心”转变,尤其在经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后,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愿意接受中医药的治疗和保健,但我国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中医药产业链薄弱、创新能力薄弱等原因,限制了中医药在基层医疗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人才断层、人才流失等现象严重。就整体而言,基层卫生人才普遍存在学历低、医疗知识匮乏、技术能力低等问题,高学历人才所占比例很低,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屈指可数,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的高级岗位十分有限,晋升空间少,导致专业技术人员自身缺少较高的自我要求;就岗位分布而言,专业性人才紧缺,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妇产科学、精神科学及预防医学等专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少优质人才,究其原因在于待遇条件较差,导致人才流失情况十分严重,人员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稳定性。这是目前严重制约我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对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更不便于当地百姓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