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重点
“十四五”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重点是在5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立足于平急结合,积极应对传染病。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疾病诊治职责,加快推动基层发热诊室设置和规范管理,做好疫苗接种,协助做好社区传染病的诊治、康复和健康教育,协同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和基本诊疗体系。
二是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继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力争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普遍达到能力基本标准。深入推进城市“医联体”、农村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加快社区医院建设,更好地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医防结合、分级诊疗的新格局。
三是以人才为核心,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人员培训、对口支援等综合措施,为基层提供更多人才保障,积极组织发动城市公立医院在职医生和退休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服务。
四是以健康为中心,继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十四五”期间,要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壮大医师队伍,完善服务方式,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更好提升签约服务的吸引力和满意度。不断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动电子健康档案的规范化并加大应用,更好促进医防融合。深入推进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
五是完善卫生健康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全社会支持基层卫生发展的合力。大力推进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建设,使得公共卫生委员会能够在卫生宣教、服务评议、防疫应急等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推动实施健康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各级各类、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服务对象的医疗机构统一规划布局。为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率和效能,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提出8个要求。
一是明确卫生院、村卫生室兜底农村医疗网络。《规划》强调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并再次明确农村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
二是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
三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向老年医学发展。加强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的设置,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引导部分一、二级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长期护理机构,还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建设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的模式,鼓励养老机构周边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服务,做好老年病诊疗相关工作。
四是鼓励社会办医。探索社会办医和公立医院相互协作的模式,拓展社会办医空间,不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作规划限制。
五是发展中医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础。构建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六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切实落实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并规范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疗。
七是急救服务体系覆盖城乡。要构建覆盖城乡、衔接顺畅、服务优质的省、市、县三级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其中重点提高乡镇卫生院急救转运能力。推动院前急救网络与院内急救有效衔接,探索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与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实时交互智能平台,推行急诊急救服务一体化。
八是分片区建设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依托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医院,在全国分片区建设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级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相关医疗机构共同组成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网络。坚持医防协同、平急结合,按照分级、分层、分流救治原则,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提高重大疫情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