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医疗服务

二、基本医疗服务

如前所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包括为城乡居民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与护理,慢性病治疗、现场应急救护、家庭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等。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陆续出台了《关于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关于印发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的通知》等规定,更具体地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出要求。

基本医疗服务建设以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和实际利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受到医患认可,科室设置和设施配置较为齐全,医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稳步推广,但是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仍存在问题。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的推动以及新农合政策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下,近年来,各省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公平性、可及性有较大提高,受机构密度、交通便利情况、患者经济能力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效果更佳。但分级诊疗制度政策的实施尚未达到预期效果,因而其协调性,即上下级医疗机构的联动互通欠佳,服务效率也一般,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如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首诊、连续性指标较低,人才缺乏导致家庭医生有效签约率不高,居民也多不在同一医生处就诊。好在由于上级医院的人力、教学的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患者信任度得到了提升。北京市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模式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首诊实现较好;不过,虽然患者上转路径通畅,但下转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承接能力和被信任程度还不佳,并且同样面临家庭医生有效签约率不高、医务人员负荷较重,进而导致患者不在同一医生处就诊、医生对患者多方面了解的连续性较差等问题。

(2)存在资金投入“重物轻人”的现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不仅不合理地占用了医护人员大部分精力,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即使在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各项指标考核均较好的上海市也是如此。有研究分析了各省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与服务情况,发现整体技术效率值偏低,多数省份呈现规模报酬递减、资源过剩的状况;全科医生数的增加促进技术效率的提高,但医护比和管理人员对技术效率产生负向影响,且均对技术效率有较大影响。结合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实际情况,同样反映了重视硬件投入而忽视了资源合理配置利用、人才发展的情况。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质控体系不佳。2016年全国调查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89.35%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体系,93.53%开展了院内医院感染管理培训,58.87%开展了医院感染监测,89.14%开展了卫生培训工作,83.30%开展了安全注射工作,98.75%开展了医疗废物管理工作,63.26%表示了解医院感染质控中心的工作,还需加强临床医师的医院感染防控基础知识培训,提高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化水平,加强质控体系建设,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质控力度。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存在不足。有研究认为,我国“管办不分”的医院管理体制导致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缺乏改善动力,机构再行政化,由此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重保底轻激励、用人缺乏自主权、因行政级别而不具资源优势等不利情况,机构服务能力由此弱化。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基础的村卫生室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其隶属村委会,后者是村民自治组织,与其他行政机构相比在人员聘用、经费补偿、机构管理上具有劣势;村卫生室也因而不属于事业单位,法律保护、人员保障均不佳,影响了村卫生室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