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津市
(一)公共卫生事业方面实施“二三四”规划
天津滨海新区着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天津市委市政府分别出台了关于推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对滨海新区打造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城市高度重视,推进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双城”建设模式。滨海新区制定3年规划,着力补齐社会事业短板,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实施“二三四”规划。
一是打造滨海新区医疗高地。以北京大学医学部与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的合作共建为品牌,提升第五中心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临床学术水平,争取在两到三年内将第五中心医院建成为天津市市级医学中心,提升滨海新区医疗水平,带动全区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同时通过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合作共建,将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建成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打造中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平台。两大平台的建设,成为滨海新区建成医疗质量、社会事业、卫生发展高地的重要引擎。
二是强化滨海新区疾病预防控制、妇女儿童保健事业、卫生监督3个体系的建设,补齐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短板。
三是建立4个区域的医疗中心。将天津泰达医院提升创建为三甲医院,作为核心区域医疗中心;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打造成三级医院,成为北部区域的医疗中心;南部打造天津人民医院大港医院成为区域医疗中心;西部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打造成为区域医疗中心。
“2个龙头4个区域”的医疗中心覆盖滨海新区,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通过利用品牌优势、医疗优势及学科优势,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健康诊疗服务。
一方面整合提升区内的大型医疗资源,另一方面完善社区基本医疗服务。新区将在社区医疗服务标准化上下足功夫,逐步实现小病就近看诊、大病及时转诊、线上随时问诊。在增加社区医疗机构数量的同时,通过提高医护人员专业能力、添加优质医疗器械等方式补齐质量短板,方便患者就医。
同时,天津市卫健委在优质医疗资源统筹方面,积极为滨海新区注入新鲜活力,支持滨海新区引入更多市级专科医院和高质量人才。近期,中新天津生态城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签署合作共建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滨海院区框架协议,将为满足新区及周边地区妇女儿童的就医需求、提升妇儿专科诊疗水平提供有力保障。以及吸引更多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新区聚集,加快推进滨海新区教育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健康服务提升满意度
2019年滨海新区新北街蓝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区。该中心致力于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养老医疗”创新模式,利用云平台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基层社区全科医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上连接三甲医院及各科专家、向下指导基层医疗服务,并建立居民随身、终身健康档案,系统性提供精准便捷的医疗服务,日前更是投用了“互联网+家庭病床”,为百姓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中心依托蓝卡健康集团,创建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居民提供“互联网+”健康服务,就诊环境舒适,通过手机App和热线电话提供健康咨询和挂号等服务,极大提高了服务水平,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充分运用现有技术手段,做好健康促进工作,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为患者提供了多层次的健康教育服务。
(三)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复审等工作的通知》要求,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进一步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功能,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促进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有效开展中医药服务,将中医药特色融入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之中,为当地居民提供“安全、可及、价廉、方便”的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满足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医堂”建设,达到20个以上,同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建设,4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设置中医诊室和针灸、推拿、理疗、康复、养生保健室等其他中医临床诊室以及规范化的中药房,配备中医临床诊室所需的中医诊疗设备和不少于200种的中药饮片,并提供煎药服务,中医药物处方和非药物疗法人次数占总处方数比例不低于51%。2018年度通过复审并完成建设目标。
(四)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依据《滨海新区区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的通知》要求,滨海新区塘沽、汉沽、大港各中医医院作为依托,安排中医专业专家筛选出10余项简便、易学、有效、实用的中医药适宜推广技术,并积极推广用于临床,在塘沽区域、汉沽区域、大港区域进行授课及操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