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夏署是因为在他担任主编的《井冈山报·文明周刊》组稿发表了一组田野调查的文章。2019年的清明节假期,我带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一众师生回到吉水老家,并邀请了多位香港的学者,实地考察乡村的传统文化。我邀请这些外来的客人撰写考察札记,并希望能够在《井冈山报》发表。通过在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担任院长的刘晓鑫同学牵线,我联系上了夏署。稿子发给夏署后,他经过反复编校,在4月24日和5月8日分两期发表了《乡土文化的活标本——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庐陵文化考察札记(之一)》《踏寻庐陵文化的乡村土壤——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庐陵文化考察札记(之二)》。这是我第一次与家乡本地的报纸接触,组织撰写的是对庐陵文化的田野调查随笔札记。夏署帮助我建立起了与家乡媒体的联系,也让我对这位军人出身的报人有了初步的了解。随着吉安市和吉水县的领导对文化和文化人的重视不断加强,我回到家乡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机会日渐增加,与夏署的接触也就多了起来。

在我的印象里,夏署是那种不苟言笑、办事严谨的人,言行中保持着鲜明的军人风范,坚守理想,雷厉风行。他以自身经历为主线创作了纪实文学作品《融时代》,并发来书稿希望我写一篇短序。因为有了上述投稿与编校的因缘,我欣然答应了。

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一份中小城市的晚报从创刊到面临停刊再到组建集团二十六年间发生的故事,呈现出来的是一位怀抱新闻理想的报人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职业探索和情感波动。全国各地的都市晚报在世纪之交都迎来了一个辉煌时代,伴随着商品经济大潮,家用电器、汽车和房地产进入到寻常百姓家,都市晚报的广告收入飞速增长。我的大学同学中有多位在不同城市的晚报担任要职,交往中了解到一些重要信息,分享了他们的成就与收获。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期,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和整个生活方式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纸媒中的晚报迅速走向窘境,纷纷停刊,转型到以数字化为基础的融媒体之中。这个转型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晚报原本是市井生活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在大多数中小城市里,晚报也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新事物。在1990年代的日常生活中,每天下午去取订阅的晚报,或者下班路上随手买一张晚报,成了城市居民生活的必需。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如果当天没有买到《北京晚报》,在下班的公交车上还向同行的同事借来一阅,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信息,或者缺失了交流的谈资。有时候,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都记得在放学回家路上买一张晚报,等我回家的时候交给我。在我参加工作的头十年形成的买晚报和读晚报的习惯,一方面是出于了解生活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农村成长经历带来的影响。小时候生活在偏远的乡村,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村里的有线广播大喇叭一响起,就光着脚丫子迅速跑到跟前,竖起耳朵来听,表现出对外部信息的贪婪。如同后来在江西广播电影电视学校担任领导职务的吴新谱学弟所说,听大喇叭里人在讲话,就感觉到里面有口水要流下来似的,有一种真切体会,这是对来自外部声音的强烈渴望。在村里看电影,每次都要放映一到两部“新闻简报”,因此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不同肤色的人种和中国的伟大。这些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一时成为乡亲们围坐在祠堂里交谈的热门话题。城乡生活有着许多根本性的差别,但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在乡村生活中形成的对外部世界信息的渴求心态,再次落实到阅读贴近民生的晚报之上了。

纸媒时代的阅读方式很快被新媒体时代的在线浏览所取代,许多资深报人生发出深沉感慨。担任过上海《新民晚报》总编辑的陈保平先生写过一部书,叫做《读读书 看看片 聊聊天》,表达出对纸媒时代阅读方式的留恋以及对新媒体时代人们阅读方式的反思。夏署曾任职的晚报虽然不能与《新民晚报》相提并论,但作为一位敬业的报人,他有着同样深沉的留恋与反思。他在《融时代》一书中描写的故事,显示出主人公对新闻力量的自信,对报道文字及其所传达的信息能够融入读者心田的自豪,表达了新闻记者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职责和理想。书中夫子自道式的一段话,恰可作为这种自豪感和责任感的生动写照:“什么是报人?我想,至少是要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至少要求真务实,不要哗众取宠;至少要有良知、正义和底线。”

《融时代》一书以媒体人的视角,记录了世纪之交政治社会转型期发生在基层的许多生动事例,一定意义上是对古代“文之将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具有较高的存史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夏署告知《融时代》的书名,是《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先生拟定的。这真是一段缘分,顾建平兄就读于北大中文系的七年,与我本科和硕士期间完全时空交集,因为我学的是隋唐史,他还在硕士一年级的春季赠送我一本《开元天宝遗事十种》,题写了“重金赠死士,良弓赠猛将”的赠言。

在粗略翻看《融时代》书稿后,我整理出自己在不同时期接触的媒体及生活体验,狗尾续貂,权以为序。

刘后滨

2022年6月12日

写于京北回龙观寓所

(刘后滨,江西省吉水县人,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