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的店面资产

晚报的店面资产

第二天,刘海洋要马建国陪着去看了下《西海晚报》在火车站和步行街的店铺。之前,刘海洋也听说了晚报有资产的事,但因为没有定谁分管,就没有过问。现在,既然定下了自己分管,那晚报的家底还是要摸清楚的,虽然晚报资产和晚报一样已经划归了日报社。

火车站的店铺是一个通间,是晚报成立后第三年买的。那时,西海市火车站开通没多久,是与国家南北大动脉——大京九线同步开通的,算京九线上的一个地级站。开通后,当地政府在火车站广场扩建了几栋商业大厦。晚报账上有些钱,又不能乱发,就请示了宣传部同意,花了20万在那买了间南北向的通间店铺。宽6米,南北纵向有16米,中间隔开可以分别作两个朝南、朝北的店面用,而打通后则可以作一个大店铺,方便商家根据实际需要使用。现在,这个店铺是租给了一家叫“青山寨”的连锁店卖特产,每年有五万元的租金。这对于原来只有13个人的《西海晚报》,算是笔大收入。西海是老区,没什么工业,但特产却是蛮多,所以经营特产的店也特别多。

看过火车站的店铺后,刘海洋他们又来看步行街的店面。

西海市的步行街也是刚开街没多久,是迎着千禧年的曙光开街的。当时市委书记、市长都到了场,刚时兴的彩虹门占了整个步行街牌坊的门楼空间,彩虹门两端的大副对联把步行街的意义和西海的文化传承都表达了出来,“天意降西海文章节义昭青史,祥光辉吉地龙虎风云起壮图”。这是西海的一项标志性工程,从一开始就受到所有市民的关注,大家都想看看这条全省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商业步行街到底是什么模样。随着步行街的开街,一条宽阔、亮丽、整洁有序、商业气氛浓郁的集休闲和购物于一体的步行街终于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开街前几天所有的东西都特价,热闹喜庆了好一段时间,天天人山人海。步行街有统一的物业管理,实行严格的交通管制,白天只许人们步行通过,连自行车都不让进去。步行街真正成了西海的标志性街区、购物者的天堂、商业贸易及文化博览的中心。

《西海晚报》买下的店面则是三年前步行街刚刚立项建设时的事了。那时,店铺价格还算便宜,同样是因为《西海晚报》账上有些余钱,就花了20多万买了个只有30多平方米的小店面。经济欠发达的西海没有更多的钱建大公园、大广场,修宽马路,在建设步行街前几乎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项目。步行街在市中心的中心,商业核心区,当作西海的“门脸”建设,被称为西海的“会客厅”。因此,晚报的这间店面虽小,但店面收益却比火车站的还好。刚开租,年租金就已经达到了7万元。按说,《西海晚报》有这两个店面每年12万元的收入垫底,就不愁发不出奖金和福利了,即使发工资都可以保七八上十个人的。可现在上划到日报,一切都将另当别论。在此事上,晚报人心里还是有点小遗憾。当然,后来的发展就更不是晚报人所能预料到的。现在,只有喜悦。

看完这两个店面,刘海洋回到日报社,向社长朱瑞简单汇报了下。因为忙于撤地设市等大事,其实日报班子的人都还没有实地看过这两个店铺,只是办公室主任在接管前代表报社去看过。朱瑞笑着说,“晚报的这个见面礼很够分量。”说着话的当口,朱瑞已经在心里谋划着怎么花这12万了。同时,他又对刘海洋说,“问下相关部门,要办什么手续,尽快把这些资产划到报社来,别被国资局盯上抢走了。”

过了一会儿,刘海洋回到办公室,马建国正在办公室等他。他仔细地看了马建国递过来的一张《西海晚报》的信笺,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几条经过晚报班子认为还可以的办报宗旨:

“关心百姓冷暖,瞩目人生百态。”

“为寻找新闻真相,我们始终在路上。”

“您有所呼,我有所应。”

“关心百姓冷暖,瞩目人生百态……关注百姓冷暖,瞩目世间百态……”刘海洋的目光长时间地停在这第一条上,并作了修改,反复念了几遍……

“好,就这条了。关心改为关注,后半句改为‘瞩目世间百态’。”刘海洋的手指敲了敲信笺上最后一条,对马建国说道,“下一期的晚报就可以把这办报宗旨放到报头上。还可以写一个编辑部文章,把这条宗旨向读者解释下,一并表达下新世纪新气象新打算。”

“正好也可借此机会调整下版面的一些栏目,改头换面,让晚报更像晚报。”马建国说。

“好,一并去落实。最后把设计好的新报头给我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