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彩”问世
“双喜临门!”
2007年的最后两个月,西海日报社接连迎来两件大事,大喜事,在后来西海日报的年度总结里,就是用“双喜临门”这个词来形容年度最后两个月的工作亮点的。
这两件喜事中一则是西海日报印刷厂自11月8日起实行技改,西海日报和晚报实现了历史性的双面彩色印刷。另一则是2007年12月28日,《西海日报》与西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合办的西海新闻门户网站、西海第四媒体——中国西海网正式运行。
两件事都应该算得上西海报业史上的重大事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纸媒经历了从最开始将信息写在竹简或绢帛上的《邸报》,到当下刚刚流行开的双面彩色轮转印刷,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邸报》出现在古老的中国西汉时期。为加强皇权,汉王朝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大郡,在郡下一级又分若干县,由中央统一管理。各郡在首都长安都设有办事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各省驻京办事处,这个办事处称为“邸”。“邸”内派驻有办事员,负责将上层的信息收集起来,写在竹简或绢帛上,通过驿站传送给各郡的太守参阅。而这一写有信息的竹帛就称之为《邸报》。至唐玄宗时期,《邸报》又称为《开元杂报》。到了明代,中央已有专门的机构通政司进行《邸报》的编发工作,发行日期和发行对象也日趋稳定,形成国家性新闻刊物,已经初步具有了现在报纸的某些元素。1638年,《邸报》开始使用活字排版,报纸的发行量增大。清代的《邸报》发行量更多了,后来改名为《京报》,成为广大官吏、学者甚至平民都能阅读的报纸。一直出版到清朝皇帝退位,《邸报》才正式告别历史舞台。
与中国的《邸报》说相对应,西方一些学者一直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是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六十年创建的《每日纪闻》。它最早只是一块树立在罗马元老院门口的木牌,用于向广大罗马市民发布元老院的最新决策。相当于现在的公告栏。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版图的日渐扩大,恺撒就指定专人,将《每日纪闻》的内容书写在布匹上,带到各个行政省的首府,并在那里翻译成各种语言,再通过公告栏的形式发布给民众。这一信息传播的方式对西方后世影响巨大,和中国《邸报》功能相近。
实际上,中国的《邸报》比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每日纪闻》就其形式与目的来说与汉代的《邸报》相似,所不同的是中国的《邸报》的受众是各地的官员,而《每日纪闻》的受众一直延伸到了基层民众,这与当时两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关系。
《邸报》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但中国现在意义上的报纸却是舶来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诸多机构出于方便传教的目的,在中国建立报馆,发行报纸。但当时的报纸多为宗教性质的,并无太多新闻性质。直到19世纪末,中国官办、民办的报纸才逐渐多了起来。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著名的维新变法派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创办强学会,并出版报纸《中外纪闻》(又名《万国公报》),这是早期的中国人所办报纸中影响力较大的。其实,除《中外纪闻》外,当时仅北京就已经有几十种各类报纸,日印量过千的规模。
1900年后,随着报纸的陆续创办,北京出现了六大报房,如聚兴号、聚恒号、合成号、信义号等。1911年,北京各报社在琉璃厂南柳巷永兴寺,联合开办了一个报刊发行处,负责各类报纸的销售发行,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民间报刊发行及物流机构,类似于邮政局。
20世纪一二十年代,是中国报业的鼎盛时期,仅北京就有报馆100多家,发行报纸300多种。《新青年》《国民》《每周评论》《京报》《新生活》等报刊为中国的革命点燃了最初的星火。《晨报》每期的发行量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1万份。
当下,中国的报业发展已经不仅仅是用迅猛就可以形容了。据权威机构测定,北京每天的报纸印刷量超过了700万份。平均不到两个人就拥有一份报纸。以《北京晚报》为例,其每日都有百万份的订额。2005年,全国拥有报纸近2000种,年用纸量也超过了300万吨,这一数字达到了世界之最。报纸两千年以前起源于中国,两千年以后,中国是世界第一报纸大国。
报纸的印刷,包括排字、拼版、铸字、照相制版、压纸型、平台或轮转印刷等工序。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使用图文部分凸起的凸版印刷工艺。应用凸版印刷报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唐代中期至明代后期的《邸报》,大都是用木雕版印刷。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起,《邸报》采用木活字凸版印刷。随着中国活字印刷在世界的传播,经过西方工业技术的发展、改良后再次倒传入,19世纪70年代已采用铅活字排版、平台式凸印机印报,其后也逐渐应用手工打纸型浇铸平面铅版的凸版复制技术。20世纪初至50年代前,中国只有《申报》《新闻报》等少数报纸采用轮转印报机印报。20世纪50年代后,新闻事业发展很快,报纸的凸印工艺虽然还沿袭着铅字手工排版方式,但在印刷技术上,逐渐普及了较为先进的高速度的凸版轮转机印报,进入了高速印刷报纸阶段。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报纸印刷进入突飞猛进阶段,新技术日新月异。21世纪初的几年,还只是在追求质量和速度方面,版面色彩方面只是出现了套红及几种单色。
2005后,报纸快速向追求美观、可视方面发展,四色套彩、底版单面彩,并很快向双面彩即全彩过渡。一旦实现并推广这些技术,读者再也不习惯回到“黑白灰”三色的世界。特别是随着读图时代、标题时代的到来,大量精美的图片如果没有全彩的衬托,简直就是浪费。
所以,2007年11月8日《西海日报》和晚报也随着报业发展大潮,开始双面彩印,这应该是西海报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天全彩的两报成为各地报纸收藏爱好者争相追逐问询的珍品。
而作为第四媒体——网站的运营,也同样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一撇。2007年12月28日,原西海日报社与西海市委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合办的西海新闻门户网站,西海第四媒体——中国西海网正式运行。
中国西海网原来是市委市政府的新闻门户网站,也是以市委宣传部的身份去批复下来的。但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市委宣传部只管理了中国西海网半年时间,就觉得力不从心。经过考虑,交给了以做文字新闻见长的西海日报社管理。虽然还不知道网站发展会怎么样,但趋势所逼,建网站早已经摆上了西海日报社长办公会的重要议事日程。在这个节骨眼上,天上飞来一个馅饼,对报社来说,当然像捡了个元宝一样。报社立即组织人马,成立了新媒体部,全面接管中国西海网。中国西海网也就顺理成章地正式成为西海日报社麾下的“第四媒体”。
与这两件重要大事能够相提并论的,还有一件相对较重要的事,那就是西海日报伸出了多种经营的腿,尝试着迈开了步子。
在媒体发展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厉害的当下,很多主流媒体都有了自己的产业。但相对省级以上媒体的房产、地产、车市、旅游等全面出击,地市级媒体就只能算谨小慎微了。因此,西海日报社只想在小范围内试试水。此时,正好有一家位于城南西江边上的大酒店要转让,且在《西海日报》、晚报上做了转让广告。经过详细考察和测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西海日报社在开了两次社长办公会讨论后,决定接下这个酒店,由报社来经营。
2008年4月8日,西海日报社多种经营的第一个经济实体金海湾大酒店开张。由分管行政的副总肖扬负责,像广告经营一样实行内部目标管理,为方便经营,还专门成立了企业性质的西海日报实业发展公司。却没想,这第一步就惹来了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