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改造

广场改造

三凤广场要拆除,这个消息早在半年前就传开了。

西海市中心城区市民广场正中央有个硕大的三层高的雕塑,第一层是三十八级台阶,第二层是十六级台阶,第三层是一个三只凤凰依偎在一起的不锈钢雕塑,应该算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个有时代烙印的物品。那时,各个城市都兴起树不锈钢城市雕塑,西海地区辖内有一个县是乌鸡的源产地,乌鸡不好听,总不能叫三鸡广场,因此就整了三只像凤凰样的“三凤雕塑”,市民们也就叫这个中心广场为“三凤广场”,一直叫到现在。可雕塑看上去究竟是乌鸡还凤凰,说不清楚,反正是意象的东西,说它是乌鸡就是乌鸡,说它是凤凰就是凤凰。更有市民戏说像“鸡”,应是“三鸡广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届地市领导都说这个雕塑太低端了,有损城市形象了,拆,拆,一定要拆了重建。加上广场周边的布设,广场的定位、作用等等,都远远跟不上时代。

于是,拆建重修市民广场提上了市委议事日程。怎么拆?拆了后怎么建?建什么?在解决了这些问题后,决定将雕塑炸掉,不再设标志性建筑,以绿地、空地为主,增加广场的休憩功能。

2003年7月,三凤雕塑正式围挡拆除。拆除方式选定为爆破,时间为7月20日。当天,民警一早就在已经建了围挡的三凤雕塑外十米处拉起了警戒线,把来广场的群众和周围围观的人都劝离现场,因为准时八点半就要起爆,直接将三凤雕塑和平台炸塌。

这个事件,好长一段时间成为西海几个民间网络论坛讨论的热门话题。最先发帖的是有着西海网络论坛一哥之称的“西海门胡同”,先是一位网络游客的一则感慨性小消息:2003年春节回家,和以前一样,总喜欢一个人去离家两分钟远的广场,发现广场的三鸡雕塑已经不在了。问了别人,说是新书记上任,有新的标志要竖起……三鸡雕塑当年在广场也算是一个标志,拆与竖中间又有多少民意呢?不说一定要人大决议,至少要公示与调查。

这则小文章发布后,立即引来跟帖无数:

“我倒觉得拆了好,实话实说原来的‘三扎鸡’太他妈土了,根本就是建筑垃圾。放在那是视觉污染,新建一个多好啊,又有政绩还有实惠,顺便还美化一下西海。”

“同意。严重同意,该拆。”

“书记是一个历史学博士,我想他智商很高。希望他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说一句人治色彩很浓的话结束。”

“如果真是‘太他妈的土’,那请问当初要建时又是谁的馊主意?”

“大家不应该仅仅从‘政绩’来看问题,那是官僚的实惠。我觉得从民生角度出发,重建效果更好。”

……

讨论不仅在网络间,《西海晚报》更是做到了引领旗帜的作用。

《广场建设要亲民亲民更亲民些》,11月20日的《西海晚报》头条就是这样一则报道。这则消息是采访部主任王剑写的。当天,西海市各媒体记者及省级媒体驻西海记者站记者,在市政府办安排下,随市长一道考察广场建设,首先是听取了广场改造建设指挥部的汇报,然后直奔现场。市长带着大家绕着广场一圈又一圈,问得仔细,询得精确,中肯地提出些建议,这里可以放一排凳子,那里可设一个休闲小亭,所要体现的主题就一个,那就是广场是市民的广场,一定要建得亲民亲民更亲民,要让来这里休憩的市民满意、开心、舒服。这是唯一的出发点。广场总体看上去美观大方就好,坚决杜绝花里胡哨,中看不中用的涂脂抹粉。

王剑就是根据市长的这些即兴讲话、指示写出了这个头条稿件。而当天其他媒体包括西海日报记者所采写的,大多以汇报会上的汇报内容、以市长在汇报会上的讲话指示内容为主,内容略显“无味”。

消息见报后的当天下午,王剑在上楼梯时遇到了当晚班的日报总编,表扬了他这个稿件角度好、写得好,比日报的耐看、有味道,更贴近群众,抓住了读者关切的问题,是个好稿。

有关广场建设的报道,《西海晚报》一直在跟进,且在报社的官方QQ间也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