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乔迁

报社乔迁

2015年国庆,对西海日报社来说,是个大喜的日子,是个足以载入史册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起,西海日报社告别了危旧办公楼,正式入驻十五层高的西海报业大厦。

在刘海洋回归报社,全面领导报业大厦的建设、装修工作以来,带领班子成员动真碰硬,一切工作全面按合同要求从严、规范管理,一些细节的确定经常性要律师到位,确保报社不吃亏。同时,报社自身经济紧张的局面也通过以报社旧办公楼产权置换的方式,办理了3500万元的抵押贷款。这项对报社来说称得上是史无前例的巨大贷款,在已经没有了其他办法要钱、筹钱的情况下,请示了宣传部和市委。而此前如市总工会、妇联等公益性单位,则全是由政府包建,是“交钥匙”工程。像报社这样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建办公楼,在西海也算第一家。能够自己贷款解决难题,市委当然高兴:同意。这笔贷款也成为报社自建社以来的最大负担、最大压力。但报社班子也作过全面调研和分析,有几点让他们敢于下决心办贷:旧办公楼迟早会被政府盘活,当然如果能由报社自己运作那最好,资产至少在5000万元以上;新办公楼交付使用后,旧办公楼以及新办公楼一楼店面、除报社办公需要多出来的楼层都可以出租,租金应该至少可以抵顶贷款利息,或还可以还部分本金;继续加大跑项目力度,争取报社新媒体项目得到上级500万至1000万的扶持资金……办法总比困难多,而不贷款房子就要成“烂尾楼”,这是谁都不愿见到,也不能让其成为事实的。在报社班子努力及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扶持下,报业大厦才如期竣工交付。

搬家在国庆前两天进行,大部分员工在9月30日就搬到位了,为的是不影响正常工作。因为,报社的电脑都是有内网和外网区别的,内网是报纸编辑出版平台,使用方正飞腾软件,内外网采用物理隔断。所以一些员工为怕麻烦,做完了国庆假期前的相关出版工作才借国庆长假可以休刊几天的机会正式搬迁。对编辑们来说,搬家,最主要的是搬电脑,牵网线,能顺利地用好采编平台。

当然,这一切工作都由技术部提前做好了,他们提前进驻,把所有的网线和插口都布置好了,调试好了,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安排到了多次协调后确定的各部室内。同时,新报业大厦绝大部分办公家具都是新的。但仍有几个人不要报社的新家具,或者说舍不得丢弃自己用了多年的老家具。社长刘海洋也把自己的旧办公桌和椅子搬了过来,他说还挺好的,没必要用新的。已经任日报采集中心主任的王小度,监察室主任刘浩,晚报社的刘小群、陈延平等则全部是旧家具。他们说,办公家具只要能用就行,旧家具没气味更环保。

报业大厦是超前设计的,内部宽敞明亮,挑高的入户大堂足足有二百平方米,地面全部使用一米见方的天然大理石,像羊脂下沁着血脉的玟理,如玉石般高贵,正中间摆放了一块由景德镇陶瓷厂特制的巨大寒梅报春图陶瓷屏风,两侧饰以新闻宣传四十八字方针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毛体大幅书法。总体布局气派高雅,富有文化气息。外墙使用玻璃幕墙,四周全部种上红叶舌兰和樟树。更难得的是报业大厦的前后都是休憩小公园,左侧是市行政中心,右侧是一个天然草坪足球场。这样的环境,全西海市也就独此一家。而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不是因为《西海日报》有多大的影响力,是因为此前报业大厦前后两块原规划用于建设办公楼的地,八项规定严格执行后,大范围建设楼堂馆所被叫停。因此,还没有开工建设的土地就不能再建了,也不能荒着,就自然建成了公园。而右侧这个足球场,其实都已经准备开工了,地面都已经硬化,也被紧急叫停。如此,报业大厦才得以坐拥两个花园、一个球场的绝佳地理环境。

搬进报业大厦的西海日报人精、气、神全部焕发出来了,似乎开始了全新的报业发展旅程。

西海晚报社除了广告部在一楼占一个大间外,另单独占居了报业大厦东侧裙楼的其他全部四层。王剑也特地提前一天回来搬家,况且国庆长假也到了。他虽然挂第一书记,但作为晚报常务副总编,还是给了他一个单独的小办公室。同样,他也把自己的旧家具全部搬了过来。其中,办公桌还有点坏,桌面和柜体分了家,有些松散。之前,他是把桌子一边靠着墙,一边用个桌柜撑着才固定下来。这次搬家,他仍是采取这样的办法。同时,他还看中了一张被遗弃在旧办公楼的五屉老式办公桌,是樟木的桌面和框架,全实木,看上去厚重而古朴,侧面还写着“编2”两个字,应该是最早的编辑部办公桌。虽然桌子桌面不是很大,也没有网线孔这些,不适宜现在办公,但王剑特别喜欢,专门请搬家公司搬到了新办公室。他说,今后肯定用得着。新办公室很宽敞,还朝阳,虽然南面和西边有更高的楼房遮挡着,但上午12点前都能晒到太阳,王剑非常高兴,之前的办公室虽然也是一个人,但只有七八个平方,且在楼梯间下,终年见不到阳光,还经常有股霉味。不过,在老办公楼,大家的办公环境都不咋的。王剑的东西不多,办公桌等大件有搬家公司统一搬,小的零散件他都放在几个大纸箱里,大部分是书。报业大厦在前期设计、建设时,八项规定还没有出台,有些规定执行得也还没那么严格。因此,搬过来后,报社领导和一些中层的办公室面积都是超标的,后来在上级纪委的要求下报社反复核查面积,反复搬办公室,甚至闹出多个笑话,有领导被纪委约谈,还差点挨了处分。

在村里任第一书记的这几个月,王剑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最主要的是在乡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借换届之机调整了村党支部委员会成员,把原先已经要到年龄不大愿做事的书记和有不良嗜好、群众意见大的会计都换了下来;全部摸清了村里贫困人口的底数,包括致贫原因,可能的脱贫手段等;流转了村里撂荒的三百多亩土地,并以之成立了村里的生态种养基地;一个以油茶种植加工为主的合作社已经获批,办好了营业执照等,榨油厂正在建设中,选址在村里闲置的村小院内。月初时,刘海洋到点上走访时,村里和王剑商量后,还搞了个简单的揭牌仪式,刘海洋和乡里的书记一起为合作社成立揭牌。

几个月来王剑领着村里新成立的“两委”所开展的工作,受到了刘海洋和乡里的高度赞扬,乡书记评价是雷厉风行,刘海洋评价是好样的,加油。当然,刘海洋对报社所挂的点上的推动力也不小,他带着王剑和报社扶贫组的其他同志,跑了好多单位,也出了好多点子,目前已经为村里落实了两个项目,一个是林业部门的油茶低改项目,一个是农工部的美丽乡村建设点项目。

围绕这两个项目,以及王剑驻村调研后和村里商定的建设“生态扶贫基地”事,王剑干得热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