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报纸

“打包”报纸

在报社班子里,在中层干部里,普通员工就更不用说,总有一些人,他们还停留在“一报独大”的思维中,总是觉得报纸编辑就是老大,编辑中心就是报社的重中之重,是报社的重器。对编辑中心的人就是该高看一眼。这在过去,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在当今融媒体时代,在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下,纸媒编辑真的是老大吗?传统报纸还是老大吗?

第一个会提出疑问或者反对的就是周刊中心主任刘华平。

刘华平经营周刊中心多年,不可谓不煞费苦心,不可谓不用心良苦,甚至可以用得上殚精竭虑这个词了。因此,这些年,周刊在摸索纸媒转型期如何增加报纸主营收入,增加报纸可读性,或者说报纸在选择突破方向上做了有益的尝试。他所负责的几个周刊版面,因为精耕细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良好反响。因此,周刊所涉及的园区、生态、扶贫、旅游等几块业务,都为报社带来了不菲的收入。特别是园区周刊和旅游周刊,每年都能为报社增加200多万元的真金白银。可是,几年周刊办下来,特别是近几年在铺天盖地的自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他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纸媒有点招架不住。

就在上周,他带着负责园区周刊的编辑、记者到园区管委会办公室和丁主任接洽,作下一年度合作办刊的初步设想交流,当然是以报社提升服务质量,园区增加投入为主要内容。刘华平和丁主任因为几年的愉快合作,已经是非常亲密的朋友了。说着说着,丁主任就悄悄地对刘华平说,“我们蒋书记对加大报纸合作不太感兴趣,他希望你们把微博、网站做好就行了。”

这话让刘华平一下子就有了种被噎住的感觉,脸色也瞬间僵住了。好在他变化快,反应也快,立即调整心态,转移话题,说:“你可知道,市委书记昨天又点评了我们的周刊,他看得太仔细了,好像是专门来挑问题的评报员呢。一张图片里一条河流的岸线不美都能被他指出来。而另一张图片,背景用得好,光线用得好,他也能一眼就看透,用他的美学观点说得我们心服口服。我们的每一期报纸,书记、市长是必看的。有时出差了,都会叫秘书给他们‘打包’呢?”说完,自信地神秘地笑了起来。

果然,丁主任被他圈进去,“打包,打什么包?”

“打报纸的‘包’啊!有时书记刚出差回来,还没来得及回办公室,又接着要去其他地方出差。于是,他就交代秘书,一定要把出差这几天他没来得及看的《西海日报》和《西海晚报》带给他看,这就叫‘打包’报纸。”

“你这家伙,忽悠人吧。”丁主任感觉被刘华平耍了,给了他一拳道。

“这个真的有,而且好几次了。是他的秘书告诉我们跟班记者的。”刘华平非常认真地对丁主任说。

管委会蒋书记对报纸的兴趣没有微博、网站的兴趣大,这一信息经过刘华平的转达立即让报社班子成员知道了。这也意味着,明年想在园区周刊这一块增加收入不要抱太大希望,除非拓展其他县市区工业园区的宣传业务。而如何提升微博、网站的服务性,成为他们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