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土”货出尽风头

西海“土”货出尽风头

在初步稳定了发行这项重要工作,在西海的疫情“归零”后,王剑和新班子开始思谋晚报在与泰立合作基础上更好的出路和方向。

世界总是在深刻地变化着。

在这变化中,总有事情值得我们记录,总有声音值得我们关注。但是,记者不只在记录。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读者对记者的信任、社会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要求。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必须承担起推动发展、沟通谅解、舆论监督、服务社会的责任,还要守护社会的良知和正义。

新闻在很多时候并不像常人看来的或期待的那么光鲜、“有用”,但是,它能够影响很多事情朝更好的方向发展。从关乎民生的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完善,到久拖不决的“鸡毛蒜皮”的回应和解决,随处可见记者的行动和力量。

作为资深媒体人和现任晚报总编,王剑对这些感触很深。

这些年来,报纸从薄变厚、再从厚变薄,相伴而行的是传媒生态的深刻变革。媒体人深知谋新求变、融合发展的重要,不断改变叙事和呈现方式,重构采编力量与流程,寻找新的话语空间。一切,只为报纸更精彩,更贴切。

世界在变,读者在变,传播方式在变,但新闻的价值和力量不变。真正有担当的报道,真正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字,永远是这个世界的稀缺资源。

这些传媒界特别是晚报系的办报思想的变化时刻提醒着王剑,并一直在他脑海中萦绕、回响着。

《西海晚报》广告的业态也在变,深刻地变。

自与泰立电子合作办报以来,《西海晚报》的广告构成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传统的广告继续弱化,房市、车市、超市、家电等没有多大起色,或者暂时看不到变化。但是,服务业却异军突起。

首先是发行覆盖所有园区的《西海晚报》那醒目的“聘”专栏,先是成了西海园区的招牌,接着成为西海市人才市场的摇篮。虽然因为疫情有所影响,但西海各界受到的冲击还是相对较小的。疫情警报一解除,西海经济立即加速复苏。所有的用人、招人单位和选岗者逐渐把“聘”专栏当成首选,当成信得过的“娘家”,不管是招人的还是选岗的,都在“聘”的世界里进进出出,而且,结果都能心满意足,皆大欢喜。如此,“聘”走上了良性发展循环,响应者众,成了西海企业与市民就业不可或缺的品牌阵地。

接着,仅用了半年时间的探索,在晚报人精心维护和运作下,西海本地的农产品销售也慢慢地聚集到《西海晚报》的旗下,准确地说是《西海晚报》的“红土地”山货土货平台上。

“红土地”山货土货平台的创建,还源于八年前王剑就萌生的建立“网销部”的想法。没想到当年没能运作起来,也没被领导看好,八年后还得自己来推行。这个平台就是借助整个《西海日报》和晚报全媒体的影响力,开展报网互动,几个月运作就风生水起,以至于西海晚报社不得不成立一家专门的公司,来运作庞大的土特产销售业务。

在成立公司之前,王剑要广告部先注册成立了《西海晚报》经营总公司,然后在总公司旗下又注册了一家西海市红土地山货土货经销有限公司,主营山土货的网络销售。以合作经营、利益共享理念经营的山货土货经销公司,很快得到散落在民间的各小淘宝店店主的响应、认可,他们蜂拥而至,500多家小网店一下子就壮大了“红土地”经销公司的声势。各分店全部以“西海山货+”“西海土货+”的方式,如西海山货+冬笋、西海山货+老蜂农,西海土货+蜜柚、西海土货+香猪等出现。西海市林区占地面积大,植被好,多个县的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地道的山货和土特产多,应有尽有且品质高。纸媒平台和网上平台齐发力,影响力当即飙升,美誉度爆表。

此外,公司还派出专人到多个国内网销一流平台学习取经。当达到一定规模后,又先后与淘宝、拼多多、天猫等平台总部达成合作意向,这些平台先后入驻西海,与《西海晚报》结成战略联盟。

“购多多”平台入驻《西海晚报》的这一天,还以西海市的名义,搞了一场声势不小的启动仪式,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亲自在“购多多”《西海晚报》“红土地”平台上叫卖西海扶贫土特产和山货,视频现场带货,着实火了一把,当天的销售总量就突破9000万元。这个销售量,连市委书记都惊讶了,西海山货土货等农产品的销售,是实实在在的直接造福西海百姓,鼓起他们的腰包啊。西海“红土地”山货土货也一下子就在“淘宝”平台和“购多多”平台叫响了,扎下根来。

在传统地产、车市、家电等商业广告继续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西海晚报》广告部人员逐渐淡出了这些领域,或者说重心转移,有就做,没有不强求,不再像过去一样,花大精力整天一家家地上门找销售找代理,而是以做大做优服务为主,包括新闻业务服务和网络服务、技术服务、销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