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曾经大海耕波犁浪,继而躬耕字里行间。

正如我多次在QQ和微信个性签名中使用的这句话,我至今以来的经历,大抵就是这般:十三载军旅生涯,为海军潜艇兵,无数的日子里披星戴月、耕波犁浪于祖国的万里海疆;转业后因了对文学、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一直服务于市委机关报,从事记者编辑工作,躬耕、行走于字里行间,始终“在路上”,不敢懈怠。

经历影响着视野。转业后的一大段日子,均在机关报的子报也就是晚报社工作,从记者到常务副总编。应该说,透过晚报的兴衰荣辱,让我对当下媒体发展特别是都市类媒体的兴起、探索、发展、辉煌、式微、转型或改版停刊的整个过程,有了全面的体验和感受,且留下深刻的情感烙印。都市报的异军突起、横空出世,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报业传奇,也加速了中国报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在某种程度上说,都市报的兴起与繁荣是新中国报业发展史上尤其出彩、辉煌的一页。然而,随着网络的兴起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本就没有像党报一样有着坚强后盾和经济基础的众多都市报在网络自媒体铺天盖地、山呼海啸般的进攻面前或招架无力,或缺兵少将,最终免不了呼啦啦滑向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正应了“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作为曾经的一员,内心无限惶恐而彷徨。当然,也有众多经济基础、社会基础较好的都市报,他们在发展融媒体的同时,四面出击,敢闯敢试,借助于天时地利人和之先决条件,终于寻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成功转型,坚强地活了下来,并越加出彩。

然而,无论媒体业如何发展、变革,历史如何推进,作为党报系媒体的“耳目喉舌”功能始终不曾动摇,且愈加明显,“鼓”“呼”作用愈加强大。同样,作为党报子报系的都市报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始终也不曾放弃或者弱化过“喉舌”的功能,且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党报的某些缺陷或伸长其“短腿”,如舆论监督、民生报道、社会新闻、深度报道等。这在很长时间里是维系着一种平衡,即党报以主打时政、要闻为主,主要传导领导动态,政策导向,服务各级政府及基层群众为主。都市报一般则以服务民生、关注百姓冷暖、深度还原事件真相为主旨,主要以帮危解困、服务城区市民为主。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划了鸿沟,而是互相兼容、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同时,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在强大的网络攻势和媒体变革面前,都市报始终也没有放弃过抵抗和自我革新、革命,无奈潮流不可逆转。作品中的很多思考、挣扎、案例、革新举措等,既是我本人经历过听过的,同时,也是每一个晚报、都市报人所经历过,或奋斗过彷徨过痛苦过收获过的,在某种程度上是所有都市报甚至传统媒体人的共同心声。

能在不懈的斗争中、在无穷的矛盾里经历诸般磨难,终于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地“活下来”,闯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这算强者为“王”,当然值得喝彩。千回百转,左冲右突,终于还是穿越不了无垠的沙海,战胜不了有形和无形的对手,最终弹尽粮绝倒下了,也不定是不光彩的事。因为,他们始终是新闻战士,从不曾屈服,不曾妥协,更没有掉转“枪口”,他们是“牺牲”在自己的阵地上,所以他们也同样该获得应有的尊敬。

“曾经的纸张里,有你们的悲喜,也有我们的影子和汗水。记载,永远存在。”“晚报虽停,新闻长存。”凡事过往,皆为序章。正如一些媒体在停刊词中所说,报纸并没有消亡,只要理想在,新闻就无处不在。明天的新闻里,仍有无数曾经为晚报人的故事。

诚然,《西海晚报》也终于没有让人失望,探索出新的突破口,在断崖面前、在行将关张的当口、在夹缝中找到了适合自己又切合当下发展潮流的发展方向。并越加有朝气,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努力打造“四全媒体”矩阵,并走上了多元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完美的媒体融合答卷,在母报的精心运作、推动下最终成立了报业集团。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多么“理想与现实皆丰满”的良好结局啊!

向所有记录历史、忠于历史的新闻战士致敬!

感恩美好的当下社会!感谢所有对写作此书给予帮助、指导的同行、同事,及师友们!衷心感谢著名历史学家、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后滨先生为本书作序,知名作家、《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先生为本书最后拟定并题写书名。本书出版得到了吴克敬、刘庆邦、张晓辉、江子、李春雷、冯为民、石一枫、陶纯、李云雷、杨遥、刘江伟、胡丹、李晓晨等知名作家、编辑、书法家的倾情推荐,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为文学创作,文中涉及的人、事、物均为虚构,请勿对号入座。水平有限,如有差错,请批评指正。

谨以此书向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以上,是为后记。

作 者

2021年6月于庐陵古后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