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引四方来“嘲”

择校:引四方来“嘲”

2005年暑期新学期开学前后,西海晚报社又做了一期反响较好的舆论监督报道,以敏感话题“择校”,即跨地区借读为靶心,矛头直指受利益驱动的教育部门。

这个话题由晚报采访中心晨会时集体讨论形成,最后形成初步方案报到副总编王小度,王小度又作了进一步的主题深化和提高,点出一些民众关切的关键点和记者的切入点。第一篇报道以消息《“择校”,家长心中揪心的痛》见报:

连日来,众多市民来到本报或致电本报反映一个共同的话题:孩子们在家长的努力下进了重点中学的大门。但是,择校让家长们头痛、揪心,而且有说不出的苦衷。为此,记者特采访了部分“择校”的家长,且听他们如何说“痛”。

8月31日,家住西海区城北的一名王姓家长向记者反映,她家小孩今年升初中,为了能让小孩到好一点的学校就读,她费了好一番周折才成功。她说,对于孩子的“择校”,家长担心的是由“择校”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日趋严重,同时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情绪的松懈。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会让孩子认为“只要有钱”,不用努力也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影响孩子价值观,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还有一个问题更让她担心,她说,这所被家长们公认的好学校在收“择校”生时没有一定的标准,不少学生是靠一张“条子”、交1500元钱就进来了的。她就亲眼看见一个50多分的学生也“择校”进来了,由此学校的教学质量会不会像外界盛传的那样好,自己心里还是没底。此外,她看到学校公布的班级里190分以上多的17个,少的才9个,是不是有重点班?要是将孩子分到非重点班,对孩子会不会有影响?她时刻担心着。

9月1日,记者在西海二中随机采访了一位带着孩子来报名的家长。她说她家住在城南,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还是咬牙交了1500元择校费。“毕竟就是这么一个小孩,再怎么也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前途。”她还说,据她了解,今年要择到二中的学生高达560人,由于供需矛盾紧张,不是有钱就进得来的,还要看谁的关系硬。之后,她又满脸无奈地对记者说,虽然她小孩“择校”成功了,但离家太远,小孩骑自行车来上学好辛苦,再说学校多收了这么多人,师资也不一定能跟得上,所以她想把这个“择校”指标让出来给其他学生。

刚报完名走出二中校园的周先生面临的问题更为直接,他告诉记者,为了给孩子成功“择校”,他动用了好多关系。事情是办成了,但自己却欠下一大堆人情债。什么债都好还,人情债咋还?自己一直有压力,也影响了自己的情绪。一直高兴不起来。他还说,成人的很多想法被世俗地加到了孩子身上,对孩子教育不知是喜是悲!

记者还采访了一个随家长来报名的13岁的娟娟,她刚刚被家人几经周折“择”进了二中。娟娟说,之前她对“择校”并没有多少概念。只是在毕业前老师不断地灌输“自己将来准备上什么学校自己要有所准备”,之后,就在家长的安排下“如愿以偿”了。娟娟说,她对家长找关系“择校”很反感,但不能说出来。

同时,从这一则消息发出开始,《西海晚报》就打出了“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一组有关‘择校’的连续报道,敬请关注。如您有什么话要说,请致电本报新闻热线……”由此,一场有关“择校”这个既“老”又“新”的话题成了《西海晚报》读者、市民一段时间以来的热议话题。说它“老”,是因为这个“择校”现象是长期存在着的,年年都说要改要禁可结果年年都一样;说“新”,正因为年年都说要改要禁,又让民众有所期待,说不定今年就“变”了,就出台“新规”执行“新政”了呢。在这种背景和期盼下,市民参与的热情较高。接着,西海晚报社又推出了如《西海区一些中学校长谈到“择校”问题,忧心忡忡地说:再不对“择校”喊停教育会乱套》,主要是反映校长们的呼声:再不整治“择校”风,西海区的教育会乱套、会垮掉;市区内几所学校招录初一新生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均现象,如四中计划招录初一新生450人,可实际上才招到280多人,五中今年计划招生500人,实际才招到298人;而二中却严重“爆棚”,计划招收600人,实际上进了1050人;改变这种乱象,一方面,如果是明确的“择校”,就应该提高门槛,把“择校”费的标准由目前不痛不痒的1500元提高至5000至10000左右,真正发挥“择校”费经济杠杆和对教育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如果要真正贯彻义务教育不得“择校”的规定,就应在全区全面从严执行,所有学生全部按学区就近上学,一个也不允许“择校”……

由校长进而老师、家长、学生,最后由教育主管部门逐一站出来说话、表态,表达各方观点。

有市民说,因为目前的“择校”成本太低,1500元,一个月左右的工资,所有人都出得起,所以就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并不是所有想“择校”的人都能满足得了,要看“条子”的分量,看关系的“硬度”,这从某种程度上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教育管理部门的人说,我们也在推行教育公平,但要一步步来,“择校”是个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东西,有他的根基和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

各方都表达了各自的观点,但总体是不主张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以维护教育公平。

《西海晚报》的这次舆论监督报道一路顺风顺水,正所谓应者云集,搅动了全民参与,有理有据,用事实说话,用政策说理,整体做得相当漂亮。最后,由报社协调市教育局局长做了专访,局长在征得市里分管副市长意见后表态,三年内一定取消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按片区就近入学。当然,这是一个烦琐的系统工程,将排出时间表来,一步步落实推进。

最后,王小度还写了则社论,作为对整个事件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