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业的“中央厨房”

传媒业的“中央厨房”

2016年,中国的传媒转型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各报纷纷在寻找转型出路、融合出路,人民日报社的“中央厨房”模式成为一个典范。其先进的技术、气派的中央办公区、炫目的大屏幕,关键是良好的融合效率,吸引了络绎不绝前来参观学习的媒体人。中宣部原部长刘奇葆同志对人民日报社的“中央厨房”给予了很高评价,并表示,“中央厨房”要成为“标配”。到2016年底,全国已有近百家媒体、机构搭建了“中央厨房”或类似于“中央厨房”的采编平台。

前去参观学习的,就有西海日报社的总编李平一行。

李平是在他刚刚上任《西海日报》总编的第三个月去学习的,先去省城学,再去《人民日报》学。因为早在2014年底,西海日报社就提出了要建“中央厨房”,且“半推半就”地执行了一些“中央厨房”的做法和政策。但因学得不透,模仿就不真实,有点不伦不类的味道,搭建的后来看只能称为“半生不熟”的平台也几乎成了“摆设”,发挥不了积极作用,一些情况下反而成了掣肘。当下,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使传统媒体站到了创新发展的重要关口。因此,西海日报社2016年的最后一次社长办公会研究决定,由李平带队外出考察,取真经,回来后搭建真正意义上的“中央厨房”平台,助推西海日报社转型升级。

李平带着已经改版的类似于“中央厨房”厨师长的大采集发布中心主任、总编助理王小度及广告部一名副主任出发取“经”。此时的《西海日报》采访中心已经合并了《西海日报》所有的记者,包括原来《西海晨报》记者、周刊部记者、网络部记者,加在一块有58人之多。采集中心也成为报社最大的部门。但即便如此,各部门还是天天吵,“没稿用,要停刊了。”庞大的“中央厨房”生产不出各媒体需要的“大菜”,有时连“小菜”也缺,已经全部归口管理的记者甚至还经常会出现打乱仗的现象,原因出在哪?李平一行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省城站是李平一行先行去摸底的第一站,学习考察的是省会城市党报的“中央厨房”建设情况。但重点还是学源头,学中国报界“一哥”《人民日报》的做法。虽然《西海日报》和《人民日报》不在一个体量上,或者说相差万里,但至少“中央厨房”理念和思路是相通的,是可以学的。市级党报去《人民日报》考察学习,有点越界之嫌,因此李平是通过了市委宣传部长这条线,联系上部长在人民日报社任地方部副主任的同学引荐,才成行。

《人民日报》为中国第一大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2014年3月,人民日报社主动探索,在中央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迅速启动“中央厨房”建设。2014年8月,《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正式在中宣部立项并确定建设方案。2016年2月19日,对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调研,《人民日报》“中央厨房”(1.0版)也在当天正式上线运营。至2016年底,人民日报社共拥有29种社属报刊、31家网站、111个微博机构账号、110个微信公众账号及20个手机客户端,成为拥有报纸、杂志、网站、电视、广播、电子屏、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十多种形态、320个终端载体的媒体集团,覆盖总用户超过6.35亿。实现了从多点突破扩展到整体推进,从报道创新转向制度创新,全面转型、一体发展。从“相加”到“相融”,《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不仅成为人民日报社融合发展的基础平台,推进融合战略的强力引擎,也是媒体行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样板,使人民日报社成为综合实力强大的新型媒体集团,在国内外业界产生引领、示范效应。

学习回来后,李平又电话连线了省内几位“中央厨房”已经起步或者做得稍好的兄弟报总编,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李平着手形成考察报告,同时,制定初步方案,对《西海日报》“中央厨房”进行调整和改版。这之后,《西海日报》的“中央厨房”才真正像那么回事,在助推媒体融合,实现报业转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