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拷问

良心拷问

一切工作按部就班,西海晚报社在不断适应中迎来了上划后的第一个春节。

春节刚过,刘海洋就在寻思,晚报改版稳定了,该找个突破口提升晚报影响力,提升作为党报的唯一子报,作为西海唯一的市民报的影响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刘海洋盼望着的突破口或者机会,真的就翩然而至。

就在《西海晚报》上划刚满半年的时候,也就是2001年的春节过后没多久,西海市发生了件家喻户晓、轰动全城的事,而且连市委书记也站出来说话。当然,这种轰动效应与《西海晚报》,与刘海洋的运作密不可分。

三月初,学校刚刚开学没几天。一天晚上,一个8岁的女孩因为做作业做晚了,放学后又没有人接,捏着家长给的应急用的一元钱,总算等来了回郊区余和里的二路线班车。可是,当车开到城郊接合部时,车上其他乘客都下车了,只剩下这个小女孩孤零零地坐在后排座位上。此时,离小女孩所要到达的终点站还有很长一段路程。或许司机家里有事,或许他还沉浸在年味中要回去吃年饭,或许嫌路远不划算,这个司机竟然狠心地将小女孩赶下了车,说“等下一班车吧,我要回去交车了”,就不管不顾地掉头回城里了。黑黢黢的天空下着冰冷的小雨,春寒料峭中身无分文的小女孩只站了一会儿就冷得全身直打抖。黑暗中,她不敢哭。她一个人无助地站在简易的站牌下,期待还有公交车会来。可实际上,她刚刚乘坐的这趟就是当天的末班车。黑夜中,小女孩等了半个多小时也没等来公交车。忍无可忍中,已经被这牛毛细雨淋得浑身湿透了的小女孩抱着双肩抽泣起来。正在她要崩溃之时,一辆的士从小女孩所要赶往的余和里方向驶来。快速经过小女孩身边后,司机紧急踩下了刹车,他倒回到了小女孩的身边。司机停下车,来到小女孩的身边,蹲下身子,仔细地温和地问清楚了小女孩的一些情况,就说,“别怕,我送你回去吧。”

小女孩安全回到家中后,将她的经历哭诉着说给了家人听。家人非常愤怒,愤怒于有这样不讲道德的司机;又万分欣喜,欣喜于寒夜中遇到这样高尚的的士司机,不但专程将小女孩护送回家,连车费都没取就走了。这是何其不同的两种人啊,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忙于生计,粗心得忘记了小女孩这么晚了还未归的母亲难以抑制住心中的激动,她觉得的士司机对于小女孩简直就是有救命之恩。愧疚的她第二天一早就跑到西海晚报社,仍是难抑激动地向记者讲述了她家女儿的经历。

王小度全程接待了小女孩的妈妈,仔细地询问清楚了每个细节。他潜意识里觉得这是条非常大的“鱼”,大到他难以把握住。他当即向总编马建国汇报。于是,马建国召集几个业务骨干和分管领导,立即开了个短会,觉得应该好好抓住这个机会,并简要制定一个报道方案,决定要好好宣传下。同时,将这个信息报告给了刘海洋。到底姜还是老的辣,刘海洋沉思了一会儿,他立即有了更深入更高度的思考:

“市场经济要不要道德良心!”刘海洋脱口而出!

“好!这真是撞到枪口上来了!晚报上划以后还没有什么宣传方面的大动作,因此,县里一些同志对晚报还是爱理不理的,甚至于不知道有这么张报纸存在。这是一个让晚报扬名立万的绝好机会。”不待马建国回话,刘海洋就用指头敲着桌子边沿又大声说道。

“市场经济要不要道德良心!?”马建国终于回过神来,这是一个多么大,又和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多么切合的选题啊。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开放,一些人只顾于埋头赚钱,忘记了道德,甚至忘记了廉耻,良心被金钱抹黑,正义被铜臭沾染,像公交司机这样的,就是典型的不讲道德没有良心的无良奸商代表。而在这污浊的环境中,美好的道德也始终没有被击退,始终保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像事件中的士的司机,他的心灵多么美好啊!

事件经过刘海洋的点拨后,立马就高大了许多。整个事件的报道,特别是“市场经济要不要道德良心的”的主基调大讨论,历时半年多,数以万计的记者、公职人员、市民百姓参与其中。其间,市委书记也作了指示,并亲自撰写了讨论稿件,把事件一次次推向高潮。直到后来《人民日报》都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相对于全市来说,这不但让《西海晚报》从原西海县级市的“幕后”走到了全市十五个县市区的“前台”,甚至成为西海有史以来最成功、反响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社会新闻事件。经过这次事件,净化了西海市民的心,道德、良心、公正、正义这些美好的字眼长时间地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占据着作为新闻公器的报纸版面。

而无疑,处于事件漩涡中心的市公交公司,也饱受诟病。当然,那名司机在开始时就已经招架不住,还没等公司开除就自动离职了,据说,还离开了西海市。

当然,公交公司也不仅仅是站在公司的角度来看问题,他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也同样要以客观的身份参与其中,作为一个服务单位,一个形象、窗口单位,他们设身处地把自己摆进去了。不断深入的讨论,让公交公司出台了一系列的奖罚措施,他们努力做好即搞市场经济,又要道德良心,而且把职业道德摆在了首位。同时,全市其他各行各业也深受震动,至少,要讲职业道德在近几年内都会成为悬在那些因为想走捷径赚钱而放弃美好、放弃优秀品质的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而收获最大的,当属西海晚报社。

正如刘海洋所预料到的,在一些人眼里原来不见经传的《西海晚报》真的“一战成名”,如果说这场大讨论是一场新闻舆论战的话。

而实际上,这正是一场舆论战。一场被充分挖掘、渲染、鼓动的舆论战。当然,这也与报纸引领舆论导向的主要功能不矛盾。更何况,《西海晚报》高举的是道德良心的大旗,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道德良心缺失的情况下,摇旗呐喊,谁又会不点头称颂,不积极响应呢?

通过这场历时半年之久的大讨论,《西海晚报》不仅提升了在中心城区原有的地位,在各县市区的影响力也一下子爆棚。因为晚报之前是赠阅,在中心城区的影响力,更多体现在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间,现在进入家庭、门店及各报刊零售亭后效果就不一样了,影响力提升很快。而在各县市区简直就是一“仗”走红。这也为后来晚报的发展撇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这个事件以后,互为邻居的市公交公司与西海晚报社成了“铁杆哥们”,两家单位一直互相往来,友好相处。其他一些市直、区直单位也对《西海晚报》刮目相看,甚至会在心里嘀咕:“不要轻易去惹晚报,现在人家是市级主流媒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