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开始

分歧开始

从千禧年开始,西海市各市直单位流行起开局长、主任办公会,当然,《西海日报》也开始开社长办公会。并对每一次办公会都要作会议纪要,下发各科室和下属单位。

《西海日报》原有八个科室,一个下属正科级单位,即西海日报社印刷厂。自西海晚报上划后,又多了一个下属正科级单位。这样,刚好凑齐十个正科级科室及下属单位。

三楼会议室,社长办公会正在召开。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听取刘海洋分管晚报后两个月来的一些工作汇报,对晚报的一些思考和设想。

日报六个班子成员里,除了刘海洋外,其他的很少接触过晚报。日报的职工大会也只邀请晚报副总编以上人员参加,所以大家对晚报的情况都不太了解,有两个班子成员甚至骨子里就有点对晚报瞧不上眼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党委机关报,一报独大,现在收编一个晚报上来,是个包袱吧?晚报是县级报纸,人员素质怎么样,会拖后腿吗?各种怀疑。因此,整个班子都很有必要通过一个社长办公会或者说汇报会来了解晚报情况,并对晚报的一些工作作出决断。

在这次社长办公会上,刘海洋详细介绍了他分管晚报以来对晚报的了解和这段时间所做的工作。重点汇报了晚报的资产也就是两处店面的事,说已经和相关部门达成共识,理清了头绪,过些日子就可以直接纳入日报社;还有人员构成以及原来主要收入来源、开支项目等。当班子成员们听说晚报还有两个店面,每年有十多万租金时,私下里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并接着报以笑脸和喜悦。汇报完这些,刘海洋提出了自己对发展晚报的思路。

他说,“晚报之前的日子过得很滋润,全额拨款,和市委办同等待遇。他们从来不愁发不出奖金,只愁没名目发。他们还有两个店面的不动产,每年有十二三万的租金收入,还有广告收入。因此,目前来说,他们绝不是包袱,也不会成为报社的包袱。这点,请大家放心。”刘海洋首先打消了部分班子成员的顾虑和偏见。因为从平时的聊天中他也听过其他社领导、员工对刚划上来的晚报的不满或者不屑一顾。

“但是,社会发展很快,目前形势也很好,我是指全国都市报的发展形势很好。我们应该借此机会,举报社之力,做强做大晚报。据我所知,我们的省委机关报旗下的都市报收入也已经超过了日报,像《楚天都市报》一样开始反哺日报,说白了就是开始‘供养’日报社了。因此,我觉得当前应该增加晚报的从业人员数量,扩版晚报的版面,加强晚报的广告部力量。我的初步设想是增加七个人,扩大到每天一期四个版,成立晚报广告部并扩编到四个人。”当刘海洋一口气说完这些时,会议室非常安静,几个老烟枪拼命地喷着烟,使整个屋子烟雾弥漫,几个不抽烟的皱着眉头,憋闷得要死。而班子里烟瘾最大的就是社长朱瑞,所以不抽烟的几个班子成员虽然提了几次说开会不能抽烟,但社长带头抽,谁也没办法。

沉默了好一会儿,刘海洋又补充道:“现在增加人员,扩大版面,肯定是要加大投入的,眼前看有点不划算,但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请大家相信,投入肯定有回报。我也知道,我们的编制有限,因此增加的人员可以向社会招聘,现在各单位都在搞招聘制。而扩版后,我们明年可以走提价的路子予以弥补。”

西海日报社日子一直过得很紧。本来就没什么资产,分家时又把几间有租金收入的当街门面和房子全让给了原地区印刷厂。常年以来,日报一直是定额拨款,物价一年年涨,人员也不断增加,可拨款总额却十几年没变,就那么百把万。工资中不足的全靠发行和广告弥补,基本上也就是一年年将就着过,没有什么结余。日报根本没过过原《西海晚报》这样不愁钱的日子。近些年来,在市(地区)直单位里,西海日报社也算比较穷的单位。

刘海洋提出要为发展晚报增加人员、扩大版面,这就戳到了刚任社长不到一年的朱瑞的痛处。朱瑞心里想,说得轻巧,增加人员,扩大版面,不要钱啊?肯定有回报,万一没有回报呢?增加的人员开支,扩大的版面开支,从哪儿来?晚报店面租金这点好干什么?但他不能这么说,他说,“刘总在分管晚报的两个月里,做的工作很细致,很到位,所思考的问题也很深入。这种深入实地调研的工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晚报的发展前景我也是看好的。但是,要增加人员,扩大版面的事,我想,我们还要再仔细调研下,看下兄弟市怎么做的,再向市委宣传部汇报下,看市里有什么看法。然后,还要看下我们的财务能不能承担,不能搞得发不出工资就麻烦了。这么多人问我们要饭吃,谁担得起啊。”朱瑞在肯定刘海洋认真工作,深入调研的前提下,一下子端出了一大堆可能的困难和问题,等于是暂时否决了刘海洋的招人扩版的事。

朱瑞率先表了态,本来有两个班子成员想支持刘海洋的,现在也只好刹住车,把自己的想法咽回肚子里。而其他几个和朱瑞相同想法的,也跟着附和,说报社本身就困难,不要因为晚报要发展就增加自己的负担。晚报的发展可以等更好的机会,等等。

散会后,刘海洋心里有些窝火,日报社就理所当然地占据了晚报两间门面的资产,而对晚报的发展却抱着再等等、再研究、再汇报的等等等、拖拖拖的态度,这明显的不在一个频道啊。刘海洋无奈地叹了口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