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任扶贫第一书记

王剑任扶贫第一书记

自进入2015年以来,西海市响应中央号召,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提出西海要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甚至要在脱贫攻坚上站前列。为此,全市有关脱贫攻坚的政策是下饺子般,一个接着一个。其中最大动作该算是五月开始的选派“第一书记”活动。

向村里选派第一书记在西海当然也不算第一次,但这样大规模、大范围地由市直单位集中选派却是史无前例。从一则媒体消息中可见一斑:

今年以来,西海市为践行“三严三实”,打牢“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的组织基础,坚持突出重点、分类选派的原则,采取个人报名、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从市县乡三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科级以上干部,到661个贫困村、295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点、扩权强镇所辖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核心任务是抓党建促扶贫。总的要求是当好四种人,即党建工作的领头人、脱贫致富的引路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和谐稳定的维护人……目前,该市共选派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1054人,选派村(社区)书记助理和主任助理4197人、名誉书记183人、发展顾问297人。

这样大动作、大手笔,让各地看到了西海市委、市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基层群众也跃跃欲试,雄心勃勃。

这次选派第一书记,西海日报社也有一个指标。作为市直宣传口单位,近些年来,西海日报社一直就有挂点扶贫村、综治建设村、平安社区创建点等等。之前的各种挂点,一般是年初时领导带队到点上走访走访、送点慰问金,年中再走动走动,想办法拉点项目资金,年底把总结好好琢磨琢磨就行了。这些年都是这样过来的。因此,当文件下发后,开始报社领导们还以为和往年一样,但接下来几天实际开展情况越来越说明这次下派第一书记和以往的任何一次都不一样,现在的脱贫攻坚和往年不一样,必须全部实打实。首先,动员会就要求派出单位一把手必须到会,不得请假。会上,市委书记、市长及在家的市领导都到了场,主持会议的市委副书记把这次贫困村全面派驻“第一书记”的紧迫性、严肃性、规范性等逐条逐条讲解,一项项敲警种。市委书记也在会上表了态,强调挂点村脱贫摘帽和各派出单位主官“帽子”挂钩,各县市区脱贫摘帽和书记、县市区长“帽子”挂钩,如此,让所有主官吓出一身冷汗,把以为和往年一样“应付应付就好”的打算全堵了回去。

回到报社后,刘海洋立即把代总编辑李平和分管行政、人事工作的副总张帅请到办公室来传达动员会精神,并商量派哪个去任“第一书记”。因为这次的第一书记是要动真格的,要去做农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规定“第一书记”一个月必须在村里至少住满二十天;随时有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和市委农工部督察组查岗,查到缺岗的,一次批评,二次通报,三次处分,且当年派出单位全年绩效考核为“零”。同时,报社所挂点村在全市最偏远的禾川县久营乡新禾村。久营乡离县城一百多公里,新禾村离乡政府又有近二十公里,且多是盘山公路。之前乡干部去县里开会是要提前一天出发住在县城的,否则就赶不上会,全程要三四个小时。即使现在,路都修好了,因弯急坡陡速度慢,也要两个多小时。如此重压下,谁敢马虎。所以,派个可靠的“第一书记”至关重要。既要组织信得过,又要有能力,不能随便派个想不出主意、做不了事的人去,这样的人去了也是白去,而且还要副科以上的干部。如此,张帅摆出了干部花名册,采编一线在职的几个正职主任当然不好派,其他的一个个过筛。如此,挑来拣去,有编辑部副主任陈晓燕、研究室副主任郭黎明、晚报副总陈延平等七个人符合条件。刘海洋要张帅对这七个人逐一谈心,摸清情况,说明要求,征求他们的意见。

张帅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把这七个人都约到自己办公室,每个人花了不少于半个小时,讲清情况和要求。可当这些主任、副主任一听要一个月不少于二十个工作日驻村、要踏踏实实“当农民”时,一个个都打起退堂鼓,强调这个那个理由。最后,只有研究室副主任郭黎明勉强表示愿意前往,因为所在挂点村正好是他的家乡,回家也方便些,还可以因此多回家照顾年逾八旬的老父亲。张帅肯定了郭黎明的担当,表示一定不会让他吃亏。之后,在社长办公会上,社领导们都对郭黎明表示认可,并感到高兴,有人能主动挑起担子,当即把名单报到了市里。

可第二天上午,当报社正准备通知郭黎明参加即将举行的“第一书记”培训班时,郭黎明找到张帅,表示自己妻子不同意,说家里小孩还小,还准备怀二胎等等一大堆理由,总之一句话:真去不了,请领导多原谅。

一瓢冷水让张帅猝不及防。

在说了一堆好话仍无法挽留的情况下,张帅只好将这个情况报告给刘海洋和李平。刘海洋也有些气愤,这个郭黎明怎么能这样呢,说好的事出尔反尔。几个人又谋划了一番,最后把希望放在了《西海晚报》常务副总编王剑的身上。王剑是转业军人,服从意识强,能力强,完全胜任,之前没考虑他是因为王剑在《西海晚报》的担子重,是晚报的顶梁柱,不好轻易动。但没办法,市委书记都说了,一定要派出精兵强将,派出得力助手到贫困村去。何况,现在找了这么多人都不肯去,只好打王剑的主意了。

王剑接了电话来到张帅办公室后,张帅把当前脱贫的重要性等情况简要说了下,并把报社当前派不出人的困境也兜底告诉了王剑。如此,王剑略微考虑了下,说:

“我个人表示服从组织安排,等我回去和妻子商量下再回复您。”

“好!好!我先代表报社感谢你。请回去和家人商量下,等你回音。”张帅内心非常高兴,这是他找了这么多人以来,第一个这么爽快表态的,而且不谈困难,只说回去征求下妻子的意见,多好的干部呀,部队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张帅握着王剑的手,把王剑送出了办公室。

晚上回到家后,王剑电话里告诉了妻子报社想派自己去挂点村任“第一书记”的安排,并说自己已经初步答应,“想征求下‘书记’您的意见。”王剑最后诙谐地说道。

“既然你都已经答应了,那你就去吧。你总是喜欢做你自己想做的事,你也知道我不可能会拖你后腿的。”

“谢谢太太!去驻村任‘第一书记’,我想也是一种人生经历,而且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经历。几年后,当全国都脱贫了,贫困将成为中国的历史,而我在脱贫攻坚战中曾做出过努力,做过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我觉得会非常值,应该也是人生中精彩的一笔。”

“去吧,反正我们也是两地分居。不做业务了,其他方面有影响吗?”

“没什么影响。只是要自己开车去,而单位只补助三百元一个月的交通费,肯定远远不够。如果坐班车去则可以报销车票。但村里比较偏,离乡里都还有好长一段距离,所以还是要开车去方便些。”王剑犹豫了下,把这个细节告诉了妻子。

“做点贡献没关系,就是路上开车要小心点,一个人困的时候千万不要开车,山路弯多坡陡,要千万小心……反正你是从农村出来的,回到农村肯定很快就适应了。就是要照顾好自己啊。”

……

王剑参加了为期四天的“第一书记”培训。市委组织部和农工部从“第一书记”要做些什么,当前扶贫有哪些政策,农村的出路在何方等等,对大部分没有一点农村工作经验的“第一书记”们进行了密集的、填鸭式的补课。经过几天的恶补,这千余个“第一书记”“助理”们就各奔东西,赶往脱贫攻坚“第一战场”。等待他们的,是一个个“十三五国家重点扶持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等摊子,需要他们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沉下身子埋头苦干;或者以“刮骨疗毒”不喊痛的定力,来找根源、挖穷根、下方子,引领群众脱贫摘帽。

王剑的决定再次让刘海洋对晚报员工刮目相看,对王剑本人也高看一眼。

在接下来将要直面两年并可以想见的艰难日子,王剑为自己打气并重新定位:“我就是个农村人,就是村里的第一书记,把支部班子带强,把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带富,就是我接下来的唯一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