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西海晚报》上位

千禧年:《西海晚报》上位

迎着世纪年的曙光,西海地区撤地设市。

5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西海地区设立地级市西海市,原县级西海市改为西江区。6月20日,全区召开撤地设市动员大会,贯彻省委指示精神,确保新旧体制平稳过渡。

西海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期。一切都是新的。

与之相适应的,这年8月18日,原县级西海市的市委党报《西海晚报》也跟着正式上划到西海日报社,成了《西海日报》的子报,开始了从党报性质改版到晚报、到都市报性质的路径。这一年,《西海晚报》七岁,而取得正式刊号才六年。也是这一年,《西海日报》正式有了自己的子报。

千禧年前一年底,刘海洋从西海市最北边的万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职位上参加公推双考,考入西海日报任副总编辑,职务从正科调到副县。

刘海洋是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的老牌大学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宠儿,可学的是自动化系,和新闻一点都不沾边。其实,他毕业后就没干过和专业沾边的事,一个这么偏远的落后小县,哪来的自动化?因此,在县属造纸厂待了几年后,因为笔杆子还行被领导慧眼识珠,调入县委办成了县委领导的秘书。也正是在秘书岗位上,他得到长足锻炼,不管是笔杆子,还是为人处世,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机关干部,留下了诸多美谈。比如,他写的材料,可以一气呵成,保证全文通顺,没有一个错别字;比如,某个主要领导当晚突然接到上级通知,第二天要参加重要会议,且要作典型发言,没几个人敢接这活。刘海洋接下后,花两三个小时熟悉相关工作、材料,然后又花上个把小时,立即成稿,领导还不用改。

刘海洋在来报社之前,还有件事轰动了全地区的机关干部。那就是这一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送文化下基层到万嘉县慰问演出,刘海洋作为宣传部的领导干部、基层干部代表,其实更重要的是他的会唱能唱早在县里传开了,浑厚的男高音全县找不出第二个,被推荐与当红大明星同台合唱了一曲《血染的风采》。据在现场看了演出的一些人讲,那真是震得人耳朵嗡嗡叫,更有人说是初次体会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味道。这次演出,刘海洋的风头甚至盖过了当红明星,至少,气势上是这样。从此,全县甚至全地区人民都知道万嘉县里有个能唱歌的帅哥叫海洋。

刘海洋到了报社后,先是跟班学习了几个月,待熟悉业务后,很快就确定了其分管通联部、发行部,之后又确定分管晚报工作。

那时,西海日报社刚与原地区印刷厂分家没多久,把当街的门面和办公场所全给了印刷厂,日报社却在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里开了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门。也因此,好长一段时间甚至长到几年,一些通讯员和来办事的人都找不到报社的大门,到了老地区印刷厂问清楚,再左转右转,左问右问才进得报社。

报社与老地区印刷厂分家后,成立了自己的小印刷厂,就叫西海日报印刷厂,但没有了几十年积下来的退休人员负担和债务包袱,算是轻装上阵。加上刚划上来的《西海晚报》,原先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甚至还有自己的资产,在火车站广场和步行街,各有两个门面,租金收入不少,真是意外惊喜。《西海日报》的小日子也滋润了不少,有员工戏谑说,脸色不再那么“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