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岂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这是记者的职责、理想所在。

晚报刊发的一篇稿件,将《西海晚报》再次推到风口浪尖上。这个事件,却是刘海洋硬着头皮顶着上的。

2002年7月间,晚报新闻热线值班记者王剑接到中心城区邻县某乡一个读者的电话投诉,说他70多岁的父亲是抗美援朝老兵。可是,在最近政府落实相关待遇时,相关部门却以老兵提交的资料不全不予认可,所以也就不给其享受相应的待遇。老兵几次与工作人员理论,甚至找出当年相关的证明人来,工作人员说按规定提交不了当年的相应凭证、记录,就是没法认定。言下之意,还有点怀疑老人是想冒充老兵冒领待遇,气得老兵说不出话来,甚至生起了病。老人的儿子说,父亲一定是老兵,这是铁定的事实,可一些证据因为之前家里失过一次火,已经被烧毁了,也是确实提交不了;父亲坚信上级应该能够查找得到他参加抗美援朝的记录。工作人员非但不帮他去查找,还怀疑他的动机,这比割他身上的肉还痛。

这个线索报到线索会上后,也因为题材重大,最后报给了马建国、刘海洋。刘海洋同意了晚报做出的派出记者全面实地调查,如实见报的请示,但指示,一定要派出得力记者,做足功课,找到充分的证据,要以“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为基调,为老兵鸣不平,为老兵讨公道。

这次采访,身为记者部主任的王小度又亲自出马,带着王剑,直奔老兵家里。在那段时间,王小度和王剑搭档,被西海媒体界戏称为“记者二王”。“记者二王”出马,没有什么真相是挖不出的,也没有能难倒他们的采访。

几经辗转,当王小度和王剑来到老兵的家里时,老兵还躺在床上唉声叹气,说起往事,浑浊的眼泪在老人的眼眶里打转。

“记者同志,我一定是抗美援朝的老兵,请你们一定要相信我。”

“我不可能说假话呀!”

老人反复强调着这几句话。

当讲起往事时,老人的一个个带着伤感而苦难的记忆片段总是让“记者二王”感叹不已。从老人处了解到一些情况后,记者又采访了相关知情人士,以及和老人一起入伍的见证人。一切证据显示,老人确实是抗美援朝老兵,而且是在战场上立过战功的功臣。即使没有相关证件等证据,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认可、不落实老兵的相关待遇,是工作人员过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负责任,不注重调查,不依据实际,只一味地要求形式上的证据。“记者二王”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

回到报社,王剑又咨询了市里民政部门的相关优抚政策,最后就以刘海洋提出的《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为主题,形成了长达2000多字的长篇通讯。

报道见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了市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省里民政部门也立即搜索到了这条舆情信息,省民政厅厅长亲自在打印的报道上签署意见,要求县、市民政部门立即查证事实,落实相关政策,并向老人诚挚道歉。

经过市民政部门的进一步调查、取证,调阅相关资料,证明老人确实是当年的抗美援朝老兵,也确实荣立过战功。按规定,理应为老兵落实相关政策和待遇。得到最终调查结果的市领导指示市民政局局长亲自到老人家中道歉,当场落实相关待遇。

虽然后来的追踪报道只在不显眼的角落里低调见报,也只有区区200多字,简洁明了地报道说老人已经落实相关待遇,工作人员登门道歉,但新闻的力量不因为报道的低调、不显眼而被埋没,它已经深深地融入字里行间,融入读者的心田。

这则报道,这则因为关注民生,关注百姓冷暖,以事实为依据,不回避问题,不怕得罪人的报道,很多年后都在彰显着它的力量,也慢慢地凝聚成晚报的办报风格,诠释着晚报的办报宗旨。

而事实上,这则报道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得罪人,和“八岁女孩”事件报道一样,它长时间地联结起晚报和民政系统的深厚友谊。毕竟,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任何单位都应该自觉接受新闻监督,并自觉改正自身工作中的失误或者做得不对、不足的地方。

同时,这则报道,再次为《西海晚报》“扬名立万”。

事后,朱瑞曾私下告诉王小度,这则报道也惊动了市委书记。书记给朱瑞打了电话,说事件有点敏感,下次要多注意,类似事件做成内参上报也行。但该稿件事实准确,监督还是对的。因此,要朱瑞不要责备晚报记者,也不用张扬,注意内外有别,把握好度就好。也是这个新闻事件后,西海日报社在次年起正式推出了《西海日报·内参》,一些过于敏感的话题,或者涉及面广的不宜见报的热点、焦点问题,就以内参形式上报市委、市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这也为《西海日报》争得了不少的彩头,多了一条舆论监督的渠道。当然,《西海晚报》日常的舆论监督报道还是正常进行。毕竟,晚报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依赖客观、准确、公正的舆论监督报道,以树立媒体的“公器”地位,增加媒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