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的总比唱戏的多
从2011年1月开始,西海日报社按照市委宣传部转发的《关于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扎实推进专项教育。当然,这是一项全国性的新闻系统的专项教育,主要是针对传媒行业中个别媒体刊播、转载虚假新闻报道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媒体热炒负面新闻,以局部真实代替整体真实;一些商业网站以曝光负面新闻拉广告、搞发行;虚假广告蔓延,蓄意误导消费者,甚至出现为片面追求阅读量而炮制“纸馅包子”假新闻等新闻乱象。西海日报社对专项教育的推进向来是不遗余力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并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记者编辑们心头的另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9月间的一次编前会上,进入评报环节后,主评员新闻研究室主任张向前重点点评了周刊《西海晨风》栏目,先是说作品选稿好,特稿可读性强,精编细耕,体现了编辑语言。然后就说到了配图问题,说:“今天的特稿配图又是小度主任亲自拍的,又挣了两个工分。你哪来那么多时间啊,又写稿又拍照的?不过我觉得今天的配图不是很准,特稿说的是外地的事,而配图则是本地的,和主题有些不协调,有点牵强。不知领导是不是这样认为?”说完,望向了王小度然后又看向当班总编周宾。周宾也望向王小度,想听下王小度的解释。
“这么简单的问题,我虽然选的是外地的经验性报道,而我特意配上本地的相关图片,加上图说,就是要告诉读者和相关部门,本地也有这样的资源,有这样的做法。潜台词是我们的资源更优,本来也可以做得这么好甚至更好,但为什么却被别处抢先发展,成了全国的典型,有关部门不应该反思吗?这是作为一个党报编辑应有的编辑语言和责任、导向。我觉得可以。”思考了下,看周宾没有及时表态,王小度就把自己的编辑思想说了出来,并看向周宾。
周宾还没表态时,张向前就接话了:
“引用别的地方的文字报道,如果要用本地的图片,也应打上图文无关。我还是觉得不协调。”
“怎么能说是图文无关呢,我就是要特意强调图文有关,一是引起相关部门反思,一是掺和本地因素进去,提高报道的服务性和针对性、可读性。”王小度也大声地再次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时,周宾说:“张主任说得有一定道理。不要说了,这两张图片是有些不妥。”看王总支持张向前的观点,王小度一下子就来气了,当班总编支持张向前的观点,说明自己连张向前的地位和水平都不如,还受他的气,说自己只为了挣点工分,他觉得一肚子的委屈,一下子控制不住,就“嚯”地站了起来,把坐着的凳子也撞翻了。
“好的,周总。我现在表达下我的观点:现在大家也明明知道报社虽然有四个摄影记者,可却没有人来拍新闻照片,版面经常或者基本无图可用,特别是一版。我作为一个编辑,是走到哪拍到哪,有时间、有机会就拍些存在图片库里,为的是哪天能用上,能补上天窗,而不用去求别人。我用这些图片会为了挣几块钱的‘工分’,真是笑话!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我随时想着的是报纸,是版面,是报社。而且我自信我拍的图片不会比一般的摄影记者差。你们是情愿相信一个月工作量就那么一两天的人呢,还是相信一个随时随地都想着报社的人?如果你们当领导的连这个问题都看不清,报社迟早会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来!”说完,王小度就转身走人。他是真的生气了。
新闻研究中心原先是与通联部合署办公,有五个人。后来,通联部并入行政办公室,管发行的一个副主任也转到了办公室,其他四人则留在研究中心。这样一来,研究中心就更没什么事可做了。但众所周知的原因,作为一个一百几十号人的大单位,总有些人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关系进来的,人进来了,又做不了一线的业务工作,总要给他个位置。于是,一些部门就成了收容所,一个人的事硬是分开给两个人甚至三个四个人来做。西海日报新闻研究中心就是一个这样的部门。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年组织参加省里和全国地市报新闻年度好稿评选的事,参加每天的编前会,对当天的报纸进行点评,说那么几分钟,点评那么一两个问题就好,负责任的会全面看下,不负责的就挑选几篇稿件看下就好,轻松得一塌糊涂,整个部门工作量一个人都能完成。相对于其他一线部门的主任和工作人员,新闻研究中心的相对工作量不要说十分之一,五分之一是肯定不到的。无事做的部门就容易生是非,成为其他部门中一些也没事做的人扎堆的场所,成为东家长西家短的评论场,成为报社小道消息和舆情集散地,也是负能量的集散地。因为,每个单位都总有些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是他们撑起一个单位的门面,营造起干事的氛围,他们是单位的骨干力量。但如果领导长时间任由这种负能量漫延而不制止,或者在气势上、在情理上、在场面上,不支持干事的,反而向着这些不干事却会来事的人来说干事的,这个单位也就快要完了,至少正气得不到弘扬,歪风就会疯长。
在王小度看来,当然,不仅仅是王小度这么看,认真做事的人心里都这么认为,张向前及整个新闻研究中心就是负能量集聚地,自己默默地、死心塌地为了报社发展贡献自己的能量,却老遭到一些小人的冷箭伤人,有些领导还睁只眼闭只眼,甚至还助长这种歪风,这令他很伤心。所以,今天他把自己长久积压了的怨气一股脑儿地发泄了出来,也不管周总会怎么想,不管张向前如何报复他,不管他甩手而去后编前会还会如何开下去。如果有暴风雨,那就来吧。王小度这么想。
暴风雨并没有来。
当天没有来,第二天也没有来。
但是,编前会上的不快还是传到了很多人的耳朵里。陈延平是在第二天下午第一个来与王小度交流看法的。陈延平说:“你何必呢,张向前就这个德性,就这个水平,大家都知道,不要和他一般见识。我参加编前会时,对他的评报只当空气,不听、不理、不应,保持‘三不’立场就是,做好自己就行了。”经过一些时间的思考,王小度也早冷静下来了,自己努力干好工作是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喜欢的这份工作,不是做给谁看的,对那些自己不做事专对做事的人说三道四、评头论足的人,确实是只能当空气看,因为自己无力改变,那就做好自己、改变自己就行了。
“兄弟,没事,早想开了。做好自己。谢谢!”王小度向陈延平作了个揖。在他们心目中,彼此都是报社的中坚力量,正能量源。他们是一条战线上的,都敬重着对方的人品。所以,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时,他们互相打气也是常有的事。
虽然这么点事,但有那些专门传事、说事的人在,社长和总编还是很快就知道了。社长没说什么,但总编刘海洋则抽空向王小度发了条信息:“你做的工作我们班子都看在眼里,相信你,加油。同时,也请相信我们,不会让做事、做好事的人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