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讨论:接力爱心 传递温暖
策划人语:《让我们携手接力爱心 传递温暖》,当市委书记陈闻道看到《西海晚报》和《西海日报》连续刊发《一封感谢信引出的感人故事》系列报道后,感动不已,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提笔写下感想随笔一则,投书本报,参与讨论。
自该组报道见报以来,此事件在市民中引起广泛反响和共鸣:“我是一名窗口工作人员,应该要向他们学习,用热情用爱心,接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人员。”“我们要像热爱生命一样爱岗敬业,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敬畏我们各自的岗位,敬畏我们各自的事业,就是敬畏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一段时间以来,爱心、感动、敬畏、向善、温暖……这些词汇在西海上空凝聚成春天里的一股暖流,汹涌澎湃,引领着市民走向真、善、美。正如市委张闻道书记所言:“人人都充满爱心,个个都乐行善举,处处都有文明和道德的力量……这座城市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本报今天特做此组策划,以期让这股暖流转化为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西海的正能量,让这股暖流成为传承西海文化的介质,成为我们爱岗敬业、敬畏生命、接力爱心、传递温暖的原动力。
敬请关注,并期待您共同参与讨论。
这是8月间,由《西海晚报》发起,渐而由西海全部媒体积极响应、参与的一个大型讨论活动进程过半时,《西海晚报》再次在一版头条刊发了市委书记写来的文章,并配发类似编者按的“策划人语”,掀起大讨论的又一个高潮。策划由王剑负责实施。
事情的起因是一件小事。7月19日凌晨,一位93岁高龄的香港居民乘坐T21次列车从上海至深圳,途经西海时突发疾病,不幸去世。危难时刻,西海火车站的工作人员、铁路派出所民警等迅速行动,进行了一场爱心大接力。事发后,老人的亲属陆续赶到西海。8月3日,一封来自上海的感谢信寄至西海晚报社,从而引起媒体关注,并还原了整个事件经过。
19日零时许,西海火车站值班员小丽接到T21次列车长通知,称有一位老人病重需要抢救,二十分钟后到站。她立即拨打120,并报告车站领导。十分钟后,120急救车赶到并通过应急通道进入站内。稍后,列车到站,患病的乘客躺在卧铺上,是一位老人,旁边一些乘客正在帮忙。医生进入列车车厢后,立即实施抢救,但老人还是不幸离世。老人离世后,小丽等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并协助老人家属料理后事。老人遗体在西海火化后,小丽等工作人员还为老人家属买票、安排休息、吃饭,送老人亲属上车。而同一时间,火车站派出所民警小张接警后,也立即赶赴现场维持秩序以及做好相关的取证工作。当老人的遗体被拉走的那一刻,老人女儿的情绪近乎崩溃。小张和同事赶紧把她送到火车站警务室,一边端上热水,一边安慰她,还叫人送来了热腾腾的馄饨,小张的贴心安排让老人女儿的心情慢慢平复。之后,小张又及时联系宾馆为女士安排住宿。一切安排妥当,时针已指向凌晨三时三十分。临走时,细心的小张还特意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纸条上,交给了这位女士,告诉她,有任何麻烦或者需要帮助的事情都可以联系自己,说明天还会过来看望她。小张的耐心与热情,让她感受到了来自陌生城市的温暖,成了她的依靠。接下来,火车站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又积极联系相关单位,在办理相关证明、手续等方面给予了很大帮助。老人的遗体最后在西海殡仪馆得以顺利火化。
在西海的特殊礼遇,让老人在上海及香港的家人、亲属感到特别的温暖,于是,在处理完一切事务回到上海后,一家人商量着给报社写封信,通过媒体转达一家人的感激之情。
在这个策划中,晚报用两个整版推出了《放大爱心的“传递效应”》《感动化为行动传递正能量》《把“外人”当亲人》等相关评论,以及《众读者力挺爱岗敬业文明善举》《大学教授:从小处出发让爱开“花”》《市文明办:倡导存好心做好事》《社区代表:用榜样的力量化作工作动力》等各方反响。还有相关事件回放、链接等。整个策划又是一个漂亮的新闻战役,某种程度上荡涤了人的灵魂,助推了西海的文明城市创建,也受到了西海市委宣传部的褒扬。
这个事件,也作为《西海晚报》在当年年底组织的“晚报嘉年华暨客户答谢签约晚会”的重头戏之一。晚报员工将其改编成了一个小品,当晚动情而出色的表演,获得与会来宾的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