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奶酪

谁动了我的奶酪

“气死我了,今天李总问我们周刊有没有收入,广告部的周艳说‘好像有十多万吧’,李总就说,‘这么点,周刊没什么意义,有没有办下去的必要哦?’”编前会后,代表周刊中心参会的小刘气呼呼地向刘华平汇报编前会上的一些情况,学说编前会上李总说的一番话。

“还有这样说话的?李总好像不止一次这样对周刊发出质问了吧?我要找个机会问个清楚。”刘华平听了小刘的话后脸一下子阴了下来。

“难道他是第一天来报社?难道他不清楚当初《西海日报》从280元涨价到360元就是打着扩版周刊的旗号才批下来的?难道当年就是刘社长和平总两人商量着,没有上社长办公会就报到部里了?”刘华平有些气愤,他最看不惯那些作威作福、官样十足的人。很显然,刘华平觉得是李总在“打官腔”,故意向周刊中心发难,或许是自己哪件事没做好,得罪了李总。因此,他觉得一定要找李总论道论道。

周刊是在刘华平手上办起来的。三年前,当平总给了他要创办周刊并在两个月后的元旦推出第一期的任务后,他就开始夜以继日地琢磨开了。在平总的指导下,他把全国各地的周刊都找出来学习了一遍,然后又结合西海市提出的“三个站前列”以及“挺起西海经济脊梁”的要求,他推出了生态、文明、脱贫攻坚、开发区四个周刊。四个周刊经过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在经济创收上,还是在配合市里中心工作上,抑或是在伸长《西海日报》因版面受限长期缺少深度报道的短腿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甚至可以说是探索出了一条在传统广告断崖式下滑的当下,开拓周刊以增加创收的新路子。

四个周刊中,开发区周刊最赚钱,与西海市国家级开发区合作,并逐渐摸索出以政府购买新闻服务的方式,由周刊派出记者常驻开发区,每周为开发区出版一个版面的时政新闻,并全面负责运营、维护、管理开发区的官方微信、网站,到最后,连开发区的外宣也包下了,每年帮助开发区完成在省级以上媒体的发稿任务,以提升开发区知名度。

因此,刘华平在总结里写道:“在开发区的党报、微信、网站、外宣、电视等宣传矩阵中,仅报社就承揽其中的‘四驾马车’,加上报社发布端还会播发开发区的视频新闻,基本上是‘五位一体’全面服务到位。”而且宣传工作每年总是亮点纷呈,经常受到市里主要领导的点名表扬。在今年,还破天荒地上了省报头条和《人民日报》一版要闻。如此,开发区给付报社的费用也从原先每年80万元上调到现在的160万元,非常愉快地实现了合作共赢。此外,生态周刊和文明周刊都有相应的合作单位,也各有收入,一年下来,光周刊这一块就增加了200多万元收入。应该说,周刊在刘华平的全力付出、精心“伺弄”下,取得了较为全面的成功。特别是在广告断崖式下滑的当下,周刊探索的以新闻服务方式,为各行政职能部门出专刊、专版、专栏的方式,较好地开辟了一条在过去没有走过,而又证明是当下可行的新路子。

为此,刘海洋和王小平近段时间还专门和刘华平商量了下,要刘华平着手写一篇运用周刊搞活经济方面的论文发到《中国报业》杂志社去,算是办周刊三年的总结或是经验交流。

过了两天,刘华平处理了手头的事,理了下头绪,就直奔李总办公室而去。

刘华平敲了门进到李柳根办公室坐下,开门见山地就向李总作起自我检讨来。

“李总,我总是觉得我的能力、水平有限,周刊总是办不到领导满意的状态。我自己也经常反思,该从哪儿入手进行改版,或者调整;栏目办得怎么样,读者满不满意,也拿不太准;该怎么创新思路,增加收入,也缺乏手段。因此,想请领导多批评,多指正,多指导。”

“周刊办得不错呀,平总都经常表扬你。你在其他方面也挺好的,是我们报社正能量的标杆代表呢。业务上的事,你也是专家,老副高了,我还要多向你学习呢。”李柳根不知道刘华平今天找他所为何事,稍微思考了下,也谦虚地回道,并适当地表扬了刘华平。

说了几句其他方面的话,刘华平就把话题转到了他今天所要正式表达的意思上。“领导,您是不是对周刊办报很不满意呢?是觉得周刊质量不行还是收入不行?还是不该办?我听说您在几个场合说了要把周刊撤了,请领导给个明示。”

“没有呀,我没有说过要撤周刊呢,是有领导提出要把‘星期刊’撤了。周刊还是挺好的。”

“口是心非。”刘华平在心里狠狠地说了句。他不管李总想什么,或想遮掩什么,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把想说的都说了出来:

“领导,我表达下自己的看法啊。首先,办周刊这不是我要办的,也不是现任分管领导王总要办的,当然也不是第一任分管领导您要办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平总和前任社长讨论之后,又多次上了社长办公会讨论,最后形成文件才决定的。而且当年还是以扩版周刊为由向市委宣传部打了报告,将报价从280元提价到360元。其次,周刊也不是没收入,每年200多万呢。我个人认为,即使周刊没有收入,它也是策应了市里的中心工作,办好了周刊,和办好副刊、办好旅游报一样重要。只有办好这些时政版以外的全部报纸才能整体提升西海日报社的影响力,并进而提升广告吸附力,也才是一个完整的全媒体平台。”刘华平一口气将自己想说的全部说完,想了想,最后又加了句:

“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

“说得对。哦,刘主任肯定是误会了,也可能是我表达有误。周刊还是办得挺好的,有收入我也知道,不过你说的有200多万我还真不太清楚,前两天编前会上问广告部怎么说才十多万?看来,他们也是情况掌握不准确啊。我自己也要检讨,是我官僚了。没事,如果我说错了,我向你道歉,你带领周刊部所做的工作我非常认可,这也是班子里其他领导们的一致意见。如果我有什么想法,那也是针对星期刊的,现在纸媒这么难办,该收缩的阵地我们也要收缩,握指成拳才更有力量。”

“哦,这样啊。当时我听说您在编前会上说要撤了周刊,我真感到很纳闷,也有些气愤。谢谢领导肯定。”刘华平听了李总一番解释,原来是个乌龙。周刊部除了四个周刊外,还有一张《星期刊》,是原来一直保留下来的,由周刊部一个副主任主要负责。近几年来,特别是实行中央厨房制后,星期刊没有了自己的记者,策划又少,主要靠通讯员自发来稿,因此,一直没办出很好的特色来,经济方面也鲜有突破,刘华平自己要做策划做版写稿,精力有限,抓不过来,因此也是听说了领导们对星期刊颇有微词。如此,李总所说不是针对他全面具体负责的周刊,他就稍放心了些,语气和神态也就缓和了。

在刘华平心里,周刊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一直用心呵护着。

“放心,刘主任,你的周刊真办得不错,继续努力,领导们都看在眼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