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度荣升

王小度荣升

“祝贺你啊,今后就是我们的领导了。”2017年5月的一天,陈延平走出会议室在楼梯间遇到了王小度,拍了下他的肩膀说道。“还早,还早。”王小度不太好意思,低声地回了句。之后又补充了句:“感谢组织信任,谢谢兄弟们支持。”他也回拍了下陈延平的肩膀,有种心照不宣的味道。

市委组织部考察组对王小度的提拔考察群众评议环节刚刚结束,大家都知道了王小度即将成为从晚报出来的第一个提拔为副县级的领导干部。

王小度离开晚报后,在日报做了周刊中心主任,又任了两年采集中心主任兼总编助理。总编助理是报社内部任命的,在报社内部享受副总编待遇,行政上仍是正科级干部,这次也算正式理顺副县级位置。这对一名从政干部的人生仕途来说,是跨上了一个巨大的台阶,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在体制内,特别是在西海这样一个普通地级市内,干部队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能从科级上到处级的干部已经算得上沙里淘金优中选优了,而能从处级提拔到厅局级,那就可以称得上凤毛麟角,用民间的一句话说就是“祖坟冒了青烟”。在西海日报社,像王小度这样当了七八上十年正科、能力也强的还大有人在。这个和能力无关,和“塔尖”制度有关,干部越往上人数越少,毕竟人才扎堆的报社就这么几个县处级干部职位。因此,王小度的提拔,对晚报出来的干部们也是一个鼓励。任晚报副总编或总编,回到日报后提拔的,他是第一个。他的提拔,并非偶然,而是必然。一直以来,王小度没有刻意地去为自己的名利、仕途追求什么,一切出发点是以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为目标。他多次与刘海洋交流过,说他不会向任何人献媚、送礼,甚至请客。他只会按照自己在做一个纯粹的新闻人,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新闻人的基础上,努力做一个真正的“名记”。这是他的新闻理想。在业务上,他给自己定下了朝着新闻专业的最高目标——高级编辑不懈努力。如此,王小度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花在业务上,策划、写稿、编辑,同时,做研究写论文。不管在哪个岗位,有没有任务要求,他都在不停地写,不停地思考。在报社,王小度虽然没有李平在写稿上的独到、精辟,但论综合能力,王小度首屈一指。因此,当刘海洋回归西海日报后,看到王小度在业务上,还是这般的朝气蓬勃,永无止境,在为人处世上还是这般刚正不阿,眼里揉不进半粒沙子,就坚定了他应该培养、使用王小度这样的干部的决心。

七个工作日的公示结束后,王小度正式上任西海日报社副总编,并自然成为西海日报社党组成员。从此,王小度参加报社党组会不再用“列席”两个字。

王小度升任报社副总后的两个月,西海日报社的又一件大事、喜事来临。那就是新建的报社印刷厂正式搬迁、启用。

新建的西海日报印刷厂现在多了个名字,叫西海市印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在两年前开工建设的。其实,当初西海日报社原办公大楼被鉴定为危房时,印刷厂也在列。而且,印刷厂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式厂房,红砖灰瓦,办公房两层,车间就一层,七八米高的那种,一些楼面还是木板构造,防火标准太低,每次消防检查时,都说报社印刷厂是消防重点单位,隐患太大。2013年西海日报社启动报业大厦建设时,也同时在着手印刷厂的建设。按照当时市里提出的所有原来设在城区的工厂和工业企业都要“退城进园”,即“退出城区进入工业园区”的要求,西海日报印刷厂经过多次选址和规划后,最后定在城北的西江区工业园内。因为西海日报社建新闻大厦都缺钱,就更没有精力财力顾得上印刷厂,只能扛着。因此,当2015年西海日报搬迁到新闻大厦办公后,才正式推动印刷厂建设。建房的钱同样是东支西借,虽然是打着一百年不落伍的旗号、设想,但因囊中羞涩,规模最终还是一压再压,最后在30亩的地面上,只建了两栋占地不到一千平方米的厂房和办公房。其他大片的地,报社班子说:等到以后有钱再搞二期三期吧。印刷厂厂房建好后,西海日报又咬紧牙关,筹借了700多万元,到多地考察后,最后在江苏宝华集团购进了一套全新的轮转印刷机,这下才算是真正鸟枪换炮。实际上,印刷厂原有超期服役的设备已经再也无法当“尚能饭否”的廉颇了,多次出现过机器“罢工”,报纸无法及时交付的险情。报社从出版安全上考虑,即使再困难也不得不先吃这个“痛”,一步到位,确保出版安全,确保党的“耳目喉舌”全面健康,而不能冒任何的政治责任风险。

印刷厂正式搬迁这一天,报社要求没有重要采访任务的同事们都到印刷厂去庆贺下,参观下,这也是报人的阵地之一。虽然八项规定政策下不搞庆典、不摆花篮、不走地毯,但内部员工参观、庆贺,记住这个历史时刻还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