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依旧

暗恋依旧

“哥,我最喜欢你朋友圈里这两张照片了。”

刚吃过中午饭,王小度的微信提示连续闪烁。打开一看,是他的前女友从苏州发来的,前面还有两张照片,是他在记者节这天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一组之前在各个岗位的照片,有扶贫路上的,有采访路上的,也有在社区做志愿者巡逻的,还有一张是一次随户外俱乐部重走红军路——穿越龙潭峡后胜利到达目的地挥舞着旗帜的。

“你这两张照片很接地气,行走在泥泞的乡村路上,执着向前,我一看就能想象出一个非常有正义感、非常敬业的新闻人。而且,是那种非常有力量、非常阳光的‘带头大哥’,还是帅哥。”

“是吗?我怎么没发现。我发朋友圈只是为了纪念记者节有感而发而已,可没想这么多啊。”

“你那张穿凉鞋义务巡逻的也很棒,从来没想象过你这么严谨的人穿着凉鞋走在户外的感觉。真好。即使在做志愿者,我都觉得你一身的正气,一身的敬业劲呢,真佩服你。”

“可别捧我啊,我难过着呢!”

“难过?为什么呢?有什么不开心的事?”

“是啊,我们的晚报要停刊了。”

“啊,为什么,出什么大事了?办不下去了?”

“是,已经下了文,宣传部也批准了,确定办完今年最后一期,明年1月1日正式停刊。唉,还是应验了我们之前担心的,700万西海人养不活一份晚报啊!”

“唉!我和你一样,真难过。一个城市怎么能没有晚报,没有晨报呢?我不刚从美国回来吗,可我感觉即使美国的新闻、科技这么发达,人家还是非常重视纸媒,非常重视书籍这些有形的传统文化载体。他们很珍惜文化和书报的力量,他们看网络,但不会像我们一样,一天到晚整天拿着个手机,好像一离开手机就会生存不下去样。这是一种病态啊。”

“病态!嗯,确实是这样。我早就觉得现在的宣传方式不正常,这不仅仅因为我是个传统媒体人这么说,而是现实。除了手机对人体的危害,伤害甚至毁掉我们一代几代人的眼睛,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外,网络文化、网络新闻始终是碎片化的,也不够权威,还有很多是不可登大雅之堂。媒体融合要搞,但一定要分清谁是主流,而不能盲目放任百姓追逐快餐文化、碎片文化,追逐满天飞的马路消息、花边新闻、无厘头搞笑。我也始终相信,白纸黑字的东西将会永远存在,报纸也永远不会消亡。上面终究会发现这一点,而采取措施保护我们的眼睛,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说到媒体融合,王小度也有点情绪化了。他是个不容易动怒的人,可他从自身的实际影响中,切身体会了手机、网络对自己的伤害,原本一点五的眼睛,现在戴起了女儿淘汰的二百度的近视眼镜,原本喜欢读书、喜欢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被网络中的碎片吸引着不能自拔。女儿更加是整天沉湎于网络,上个卫生间、洗个碗手机都不离手。好在,从前年起他终于反省了,约束了自己上网的时间,规定自己要继续多用心思读书、看报。

“这次,我为了完成《天下木叶》这本书的创作,到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几个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到了他们最好的图书馆,也访问了相关学者,我觉得,人家重视文化比我们强。他们对文化、对报纸、对书籍也更敬重。特别是书报,他们的文化人,或者说文化名家,是非常慎重对待为别人写序呀,写传呀这些事。我这次想请三个国家博物馆的大师为《天下木叶》写个联合的序,经过了几次说明和思想碰撞,最后他们完全搞明白这本书的意义才同意。他们很敬重文化,敬重传统,文化人也很低调。不像我们作协群里的网友,会写几篇文章、作几句诗,发个自媒体,就天天在各个群里飞,疯狂地发一些没点思想、肤浅得不忍卒看的所谓文章,好像一下子就成大师了。”

停了一会儿,郭琼接着说,“文化是需要时间积淀的,不应该仅仅是网络就能承载得下的。再说,传统文化也是网络的基础,网络再怎么发达,也不该丢弃传统文化啊。一份城市晚报,它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它就是这个城市传统及文化传承的载体!办了几十年的晚报,光一茬茬的晚报小记者就培养了几万人啊。晚报副刊培养的人就更多了。说停就停,真是太不爽了。”

“是啊,所以这段时间以来,我比晚报人还难过。现在离停刊还有一个多月,元旦后晚报就有几十号人要离开晚报自寻出路。这儿,曾经是他们以为只要用心付出,只要报以理想,甚至一些人付诸以社为家的行动,就可以把这当作终身的服务处所。谁知,唿喇喇大厦将倾,《西海晚报》也将和全国各地的地方晚报、都市报一样,跌进休刊、停刊的泥淖,转眼就将各奔东西。他们心里能不难受嘛!”

说到和晚报的感情,郭琼深深地理解王小度。很多时候,王小度就是那个“以社为家”的人,就是那个“为了寻找新闻真相始终‘在路上’”的人,他为自己的理想,为晚报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甚至,某种程度上,王小度最终和自己分手,也很大程度上和他舍不得离开晚报,舍不得他的新闻理想有关。在王小度心目中,新闻理想是至高无上的。如今,晚报要停刊了,虽然离开了晚报,也不分管晚报,但从内心来说,在整个报社王小度应该是最难过、最心疼的人之一。

王小度又和郭琼聊了一会儿,然后就聊到了外国人的爱情、家庭观。郭琼说,她这次走了几个国家、接触了不同的人不同的观念后,处世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自己似乎整个换了个人似的。首先,在出国前,因为外婆去世和家庭的原因,她长时间处于抑郁中,总是高兴不起来。现在,接触了新的东西,也喜悦于自己的《天下木叶》已经完成20多万字,即将收尾,人变得开朗、乐观多了。其次是对家庭的观念,回来和八岁的儿子交流,觉得儿子所有的表现都是正常的,在她原来觉得儿子提出的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要求,但现在也觉得是正常的了,她理解了这就是他这个年纪应该有的想法和要求,所以她支持,或者和儿子分析、共享他的这一切。她从儿子的目光里看到了儿子内心的喜悦和对她这个妈妈发自内心的尊重。然后,她又轻声细语地和先生谈,站在先生的角度分析先生之前对她提出的比如要她做个贤妻良母、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上、放在陪孩子成长上这些期望,她告诉先生,她现在都能理解了,这是一个男人对妻子该有的想法,她会努力地去做。同时,她也坦然地告诉先生,如果哪一天她做得不够好了,或者两人之间真没有共同生活的基础了,她也希望能友好地分开,而不要像好多国人一样,因碍于世俗观念,或者美其名曰为了保护孩子,而勉强地生活在一起,遗憾一生。谈过后,先生也长时间地沉浸在郭琼的这种改变中,高兴得不能自拔。

王小度惊讶于郭琼变化这么大,虽然他们分手后还时不时地会有联系,互相知道彼此的大概情况,也互相关心着对方,希望彼此都过得好。但自去年郭琼出版了她的处女作长篇纪实文学《水从天上来》后,她的世界观正在逆转。

“我知道你还关心着我,甚至喜欢我,谢谢你。你改变着我,我也改变着你。这是我最近悟出来的一个道理。我希望你是我最好最优秀的朋友。我认为你、觉得你并告诉你,你是最优秀的,那你一定会潜移默化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最终,你就是最优秀的,最棒的。”说完,郭琼又强调了一句:“真的,相信我,你一定会朝着最棒的方向发展。”自王小度和郭琼分手后,王小度还一直思念着郭琼,虽然没有表白,但作为女性的郭琼,她能感觉得出。特别是近几年,或许王小度在家庭关系上处理得有些不太妙,他就会越加地思念起自己的前任也就是郭琼来,甚至有那么点希望情缘再续的味道。郭琼说出这些后,王小度还真咯噔了一下,“自己思想出轨了吗?自己真的念念不忘郭琼,甚至还想和她有故事吗?”王小度一时给不了自己答案。但他内心一直以来对郭琼有如亲人一般的亲切、关怀却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