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设首席记者
为激励报社采编队伍的积极性,让更多有理想、有冲劲的记者更有干劲、有奔头、能够脱颖而出,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也就是在酒店开张两个月后,刘海洋提出一个设想,要在报社设立首席记者岗位。在咨询和参考其他兄弟报社的相关做法后,刘海洋结合本报实际,形成了自己对设首席记者的构想:
一是首席记者的产生:首席记者在非常优秀的记者中选拔,一般应有五年以上的新闻工作经历,具有精湛的采编业务能力,采编的新闻作品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获奖作品多且档次高,对某一报道领域有较深研究,在全市新闻界同行中有较高知名度。
从今年5月起,在全体记者中进行新一轮量化考核,根据其6个月的总体成绩(其中采访成绩60%,好稿成绩30%,经济创收10%)择优产生,一般不超过采编人员总数的3%。在《西海日报》目前情况下,拟在采访和专刊中心暂各设一名,可与优秀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采取个人申报、中心推荐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最后由报社总编会研究审定。
二是首席记者的任务:首席记者为重大事件、任务的策划与执行管理人,每个首席记者可管理2—3名普通记者。在实施策划性深度报道时和其他有关部门配合,在形成团队的情况下研究确定报道方案,确定主题和细节,再根据需要分工获取各类材料,完成报道计划。
首席记者可以根据报社总编会一个时期的报道意图,结合自身的业务和专长制定报道计划,经总编辑同意后实施。首席记者可不受报道领域的限制采写稿件,可以优先独立采写或牵头采写重大报道,同时应提供重大报道线索,撰写重要内参,见报稿可以署首席记者称谓。
首席记者作为采访业务工作的领头羊,是深度报道、重要报道的主要采写者,是版面策划、报道策划的组织和参与者,是个人署名专栏的撰写者,同时承担培养年轻采编人员的任务。
三是首席记者的考核:不下达月度量化指标,参与采编人员的年度考核,年度考核指标单列,其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深度报道、重要报道指标和一定数量的好稿指标,包括报业集团好新闻、省级好新闻指标。首席记者必须按时完成报社下达的采编任务。年度没有完成见报稿指标和好稿指标的,取消其首席资格。
四是首席记者的待遇:一般情况下,首席记者列席晨会和编前会、好稿评审会等业务会议。首席记者作为专业岗位职务设置,不享受任何行政级别和行政待遇,完成年度考核任务的,其经济收入可以高于所在中心主任的收入水平。
首席记者实行年度选拔制,既每年(或半年)根据考核情况和报社所有采访人员的整体素质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对优秀者可以连任,对不符合条件者进行重选。
如果要设首席编辑的话,可以参考首席记者执行办法。
刘海洋最后把自己的构想进一步细化、精确化,形成了正式报告,提交到社长办公会讨论。可是,这个方案虽然得到了通过,却并没有立即执行。
相反,在刘海洋的指导下,西海晚报社倒直接拿来稍作调整,执行得风生水起。
《西海日报》的首席记者制度,一直到2009年5月才启动,李平成了第一任首席记者。
在刘海洋提交设首席记者建议的同时,西海晚报社王小度也提交了一份《关于采编人员轮流外派学习的建议》,说为了适应报业发展,提高采编队伍素质,不做井底之蛙,建议对现有业务骨干进行轮流外派学习;以江南都市报、楚天都市报等都市报、晚报为主,适当考虑九河晚报等,借全省晚报供稿平台,可以适当派人员到这些报社学习编辑、采访业务;一般以一个星期为好,以点对点跟班学习的方式,重点学新闻版面的制作、策划及新闻选题的策划、包装等。主要学习对象为三年以上的本埠新闻版编辑、记者部记者。
与这个建议一并提交的,王小度还提出了记者、编辑的轮岗交流设想。即在执行编辑上岗前必须有两年记者经历的基础上,让在编采一线的记者编辑们轮流换岗,少则一年,多则三年,必须换岗。说如此做法,是为了防止记者、编辑互相间形成本岗位的固化思维,以及先入为主的“小我思维”,影响新闻可读性和创新性。
王小度把两条建议提交给刘海洋后,刘海洋都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并召集王小度及陈延平、王剑等业务骨干进行了讨论,征求意见。最后决定都可以执行,但并不全面执行,而是小范围内试行,如果效果好再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