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家纸媒上榜“五百强”

22家纸媒上榜“五百强”

正当《西海晚报》面临什么时候关张、是休刊还是停刊之际,一则消息似乎又搅和了一些人的心——原来纸媒也并没有这么衰哇。

由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办的第十六届“世界品牌大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2019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分析报告和排行榜。其中,传媒类品牌有36个上榜,36个传媒品牌中又有22个是报纸品牌,占绝对优势啊。

该报告称,2019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总价值为218710.33亿元,比去年增加34251.22亿元,增加幅度为18.57%。在本年度《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传媒类品牌共36家上榜,数量位居榜单第四位。而从具体业务分配来看,进入榜单的36家媒体品牌共有22个报纸品牌,10个广电品牌,3个期刊品牌和1个电影品牌。

在这36个传媒品牌中,CCTV是当之无愧的“一哥”,也是唯一一个进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前十的媒体“选手”,以2956.23亿元位列总榜第十位,连续多年领跑传媒榜单。《人民日报》、凤凰卫视则分别以765.09亿元、713.92亿元的品牌价值分列榜单第56位、第63位,同时占据传媒分榜单的第二、三位。

在最具价值品牌传媒分榜单十强中,以省级广播电视台占据的份额最大。湖南广电位于榜单第四位,浙江广电、江苏广电、SMG(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紧随其后,而北京广电则被拉开了距离,处于分榜单的第12位。其他上榜的广电媒体还有广东广播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东南卫视。

期刊方面,仅《半月谈》《读者》《时尚》三家上榜。同时,《读者》《时尚》也是榜单中为数不多增幅没有达到两位数的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期刊媒体显然还未找到转型的有效方案。

就最具价值品牌传媒分榜单而言,知名报纸占据的数额最大。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加持,报社不再将内容局限于一张纸上,这为报业集团的发展插上了翅膀。即便人人皆称纸媒“寒冬”,上榜的报纸品牌价值反而维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着实令人佩服。不过,报业的“标兵”品牌相对于广电媒体仍处于劣势。进入总榜前100名的6个媒体品牌中,除《人民日报》外,其余均出自广电系。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可以说是报业中的最大赢家,品牌总价值较去年上升22.0%并首次突破千亿元,仅次于中央广播电视台、人民日报社,位居全国媒体机构第三位。

这则消息告诉纸媒人,面对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冰冷的寒流面前,传统主流报业却显现出强悍的生命力,为传媒产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当然,这份榜单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同样是有人质疑的,比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经整合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但这份榜单仍将前两者分开排位,等等。

但整体来看,这份基于财务数据、品牌强度和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年度报告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国内媒体的发展现状,给媒体人,特别是纸媒人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原来大象并没有倒下。

这个消息同样引得《西海日报》、晚报记者编辑的热烈讨论。因为除了这些党报和集团外,仍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齐鲁晚报》《楚天都市报》《半岛都市报》《燕赵都市报》等入选,虽然名字靠后。想当年,在西海市周边的如《楚天都市报》《江南都市报》等都市报系的老大哥们,都是《西海晚报》仰慕甚至高高在上的“报神”级啊。老一些的晚报记者、编辑们都和这些都市报系的“大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小度、刘小群、余智伟等一帮子人,就是和这些都市报中的“大伽”有着某种精神依赖的人。这些“大伽”就像是天下晚报的旗帜,也是晚报人心中的旗帜样,旗帜不倒,“小弟”们继续前进。早在2003年起,王小度等原晚报领导每年都会轮流订阅《楚天都市报》《江南都市报》《钱江晚报》《晶报》等报纸,放到编辑部,明确说这些报纸是作为晚报记者、编辑学习的样板而订。当时,晚报内部还流行着一句不公开的警句:不要你多厉害,你学还学不会吗?应该说,当时晚报记者的采访风格、编辑的版面语言,都有着这些老大哥们的影子。不仅从报纸上学,西海晚报还郑重其事地派出记者、编辑到上述几家都市报、晚报见习、取经。短时几天,长时三五个月不等。记者、编辑从这些老大哥身上学了不少真功夫,进而影响到办报风格、办报精神等等。

这条消息的影响直到吃中饭时,仍在热议中。

“看了今天的价值品牌榜吧,五百强中,都市报系有五家入选,还真不错啊!”王小度夹了块红烧鱼咬了口,一边慢慢品尝,一边向餐桌对面的刘小群说道。西海日报社从2016年起就办起了自己的食堂,大餐厅里摆了五长溜的餐桌,每张餐桌可以坐4人,一溜8张桌子可坐32人。另有几个小餐厅,供领导或来客时坐。虽然西海日报旗下现在有近200号人在报业大厦上班,但真正在报社吃饭的却经常只有70人左右。本来记者这个职业就不稳定,加上现在纪律严,报社也不可能贴补多少,员工餐也就两菜一汤,口味也一般,所以好些人不愿在报社吃饭。

“确实是,强者恒强啊。他们起步早,走市场化之路早,走媒体融合之路早,干预的也少,加上身后的财团实力强大,所以,能够越做越大也在情理之中。”刘小群的习惯是吃饭前先喝汤,所以此刻他正专心致志地喝着眼前的一盅茶树菇老鸭汤。别小看了这盅汤,是今天能够吸引记者编辑们来就餐的“重头戏”呢。食堂为吸引职工就餐,也会想些办法,每餐都整些亮点出来,或汤或菜,或整些小点心,在有限的经费中做出花样来。

“那倒是,《华西都市报》背后的靠山多牛啊。毕竟人家是中国第一张都市报,是它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有着强大的‘后台’支撑,有着最前卫的办报理念。实际上,它完全可以做中国都市报的老大”。说起华西都市报,刘小群一身的劲,好像是他办的似的。

实际上,创刊于1995年1月1日的《华西都市报》作为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因全面系统地创立了报纸市场化的运作理念和全新的竞争策略,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荣获了“中国报业创新奖”,也成了中国报业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都市报的横空出世、异军突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报业奇迹,也加速了中国报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可以说,都市报的兴起与繁荣是新中国报业60年发展史册上尤为辉煌的一章。为此,2018年3月,《华西都市报》获评为第三届全国“百强报纸”。

刘小群和《华西都市报》是有过擦肩而过的缘分的。1997年夏,刘小群刚从省城一所以新闻专业著称的大学毕业。和许多同学把目光瞄准中央媒体,省级电视台、报社不一样,有着远大新闻理想的他把简历和精心准备的“投名状”投给了《华西都市报》这颗刚闪亮的新星,希望成为一名都市报记者。他文采飞扬、激情澎湖的“投名状”得到了华西都市报老总的初步认可,约定时间要亲自面试他。可却阴差阳错,正在他准备前往应试的前一天,他的爷爷突然去世,他只能放弃。待爷爷后事料理完毕后,准备再次联系华西都市报时,西海日报社却录用了他。在家人的劝说下,他放弃了自己远行的理想,在家乡做一名党报记者。虽然没能成为华西的记者,但却一直对华西有着向往和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