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方向,迫在眉睫
“再过一周就是11月了,现在就通知社领导们下周三召开社长办公会,主要议题就是研究晚报明年工作,以及其他领导们的各自分管工作。特别是晚报明年发展问题,要求每个社领导都要认真做好调研,提出可行性意见。”周五下午下班前十分钟,刘海洋通过内线电话吩咐行政办主任肖小平。
刘海洋这些天一直被这件事困扰着,那就是晚报该何去何从,纠结得很。晚报的去向问题,早在去年就有不同声音,说兄弟市的晚报都纷纷撤、并,西海经济在全省中不溜的,报社的实力也是中不溜的,因此,在有兄弟报撤、并晚报的前提下,大家也提出不办晚报了,特别是分管晚报的副总编周宾。他不止一次地找过刘海洋,提出了晚报的三条出路:一是不办了,晚报直接注销刊号,有编制的人员并入日报,没编制的解聘;二是合并,把晚报改成周报,不再单独发行,保留其以社会新闻、民生新闻为主的属性;三是晚报改版,改成以服务老年人和幼儿为主的资讯类杂志,人员分流,一部分回日报,一部分到网微部,一部分经营杂志。周宾提出的这三条出路,刘海洋不是没考虑过,他在去周边各省开相关新闻工作会和到兄弟报社考察时,都会收集相关晚报改革和去向的信息。他心里同样纠结着。因为晚报的广告收入比日报下滑得更厉害,从前一年的600多万直接腰斩到300多万。可是,真要下决心撤并却并不那么容易。最关键的是人的问题。晚报的这四十多号人中,除了陆续从日报调了些人担任晚报的班子成员外,这些年日报每年的入编考试也有晚报人员考上了但仍在晚报工作的。另外,这些年来免不了市里的这个领导那个领导打招呼进的些不痛不痒的人,以及历任社领导们的各路亲戚、熟人、朋友,关系千丝万缕。他下不了决心解聘这些人,而全部纳入日报,那肯定也不行。本就同样举步维艰的日报如果把晚报这个摊子全盘接过来,那也会拖个半死,至少是会被缚住手脚。因此,下不了决心,就又磕磕碰碰地熬过了一年。当然,一年下来,广告业绩又下去了四成,日常开支都难以为继,几乎将前些年积累下的家底啃了一半去。
晚报何去何从,眼看这一年又到了年底,必须拍板定下来,要办就得赶紧启动明年的发行工作,没有发行到一定量的报纸即使要办都只会“办给自己看”。而不办,也得早决断,再也不能拖了。
早在9月份,刘海洋单独向市委宣传部王部长专题汇报过,也想探探市委的口风。可王部长用当前市里的主要工作是抓脱贫攻坚、抓经济、抓开发区建设的大帽给挡了回来,意思是就这么几十个人的晚报改革这样的小事,还是你们自己拿主意,自己盘活,全国都一个样,市委兜不了你们的底。
市委不给政策、不给方向,刘海洋想还得靠自己。因此,他私下也找过几个社领导聊晚报的事,可除了周宾给的算是思考过的建议外,其他几位都是打哈哈,“不办了吧?”“停刊算了,人员就地解散。”“听你的了。”没有可行性建议,更别说详细方案。因此,刘海洋想通过召开这样一个专题社长办公会,来解决晚报去路问题。
其实,刘海洋心里比谁都清楚晚报能不能办下去,该怎么办?他一直思考着另外一条思路,一条不太可告人的思路,那就是让晚报分阶段解散。在刘海洋心里,他想走这么几步棋:第一年,让晚报继续尝试改革突破,看能否翻身或找到另外的经济增长点,挺下去;如果第一年不行,那么第二年就将有编制的人员逐步抽调回日报,减少晚报的人员和开支,再给一年时间等待机会;再不行,如果晚报果真日不敷出了,必然晚报员工的收入会直线下降,一些员工应该会自动离职。如此,待人员走得差不多了,最后来收拾停刊的残局。用句残忍的话来说,就是开除不了辞退不了你,就用低收入逼你离开报社。可一年过去了,虽然晚报的业绩直线下滑,员工收入也比日报差了一大截,却并没出现预料中的员工离职潮。或许,这就是这个中部欠发达地区一些人们的思想:只要不饿死,那么,将就着继续做下去吧,就是不辞职,不想出去闯。谁叫这个城市这么适宜人生活呢。再一个,就是大家都觉得记者编辑还算得上是个比较体面的工作,多年下来,和报社也有了感情,陡然要离开,舍不得。反正就是没有一个自主离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