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不过的灾难:“非典”来袭

躲不过的灾难:“非典”来袭

2003年上半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一件最不能忘记的事就是“非典”来袭。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为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在中国,简称“非典”。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窘迫。“非典”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最可怕的是死亡率高。

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肆虐中国,一时之间,口罩、醋、盐等卖到脱销,抗“非”硝烟四起、城墙高筑,全中国人民谈“非”色变、人心惶惶:亲友传染、患者死去,连参与诊治的医生都陆续被感染。

没承想,从电视里天天看着北京、广州人轻易不敢出门,出门必戴口罩,还在为他们生活不易心怀怜悯时,“非典”突袭西海市。

四月底五月初,西海有“非典”病例的消息到处乱传,有说省城出了几个“非典”患者,都死了,其中有一个是西海人;有说西海市回来了个“非典”患者,把一家人都传染了,还死了一个,全村隔离着……

等到5月3日,官方发布了一条正式消息:经省“非典”专家确诊,西海市确诊出现全省唯一一例输入型“非典”病倒,患者聂蓝,女。4月25日聂蓝从北京回到西海后被立即送往医院,并实行了隔离治疗。同时,与聂蓝有亲密接触的她的女儿刘希,回到了聂蓝的老家聂家村待过。根据掌握的情况,经逐一排查,市、县、乡工作组组织人员最终确定所有与聂蓝有过接触的人全部纳入隔离排查对象,共16户人家45人为重点监控对象,下发了隔离通知书,划定了隔离区。同时,把聂家、刘家等三个自然村确定为“非典”防护区。要求各村民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护期间不与外界人员接触,不串门、不赴宴、不外出,搞好自家卫生。同时做到村与村、户与户之间隔离,村民之间不得近距离接触,生活用品由护村队统一购买供应。有咳嗽、发热等异常变化的村民须立即与护村队或乡政府联系。

消息一经发布后,全市各级部门立即启动了疫情响应机制,各乡村更是如临大敌,村村封村封路,巡逻设岗。西海的几家媒体更是如箭在弦,全面启动紧急预案,各自成立了“非典”报道组。

《西海晚报》采访中心主任王小度此时正利用五一假期,刚参加为期三天的徒步探险,计划做一个专题。5月3日晚上刚回到乡下老家的他,就接到了报社电话,疫情紧急,立即停止休假,返回市区成立西海晚报“非典”报道组。

5月4日,王小度搭乘最早的班车回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市区。8点整,王小度出现在了马建国的办公室。

“西海中‘大奖’了!正式确诊,全省唯一,聂蓝,她要成为西海历史上的一个人物了。”见了面,马建国示意王小度坐下,然后立即说道。

“真是‘狼来了’啊。我有准备。成立‘非典’报道组,我上!”作为记者部主任的王小度知道此事非同寻常,但他不能退缩,所以立即表态。

“好!就喜欢你这劲头,省了我好多口舌。我想,这其中的一些危险你应该知道吧。”

“知道,谁上谁都会有这种可能的危险,没事。我不怕。”两个男人间几句话就达成了共识。

“那好,我会通知办公室,8:30召开总编会议,成立‘非典’特别报道组,你任组长。你再想下还要哪几个做成员,要准备些什么,开些什么栏目,先初步想下,等下会议上大家再议。”

西海的“非典”新闻宣传战役就这样打响了。

其间,西海酝酿了要建非典专治医院的事,并特事特办,立即选址动工;安排了媒体记者连线患者家属的采访活动,“非典”患者治疗医院外围采访和治疗人员专访等等,都是王小度亲自到场采访。

5月11日,经过14天的医学观察,北安县聂家村等三个村的45人宣布解除隔离。当天,王小度与众媒体记者一道,怀着喜悦的心情,到这三个村里采访被隔离的村民们在隔离期间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王小度采访后写了长篇通讯《被隔离的日子》,不仅在《西海晚报》通版刊发,还在《西海日报》以整版的形式见报,通俗的语言,真切的讲述,解了读者迫切希望知道被隔离人员在隔离期间如何生活、娱乐等等关切与好奇之心。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聂蓝经历稳定、加重、再稳定等多次反复,终于彻底康复。5月30日,聂蓝一切生命体征正常,敲锣打鼓出院了。包括西海晚报在内,大部分媒体在报道聂蓝出院的消息时都有着类似这么一段温暖、温情而又坚定、充满希望的话语:

天空晴朗,阳光灿烂,空气中似乎吹拂着喜悦、温馨而撩人的气息。

5月30日,人气见旺的北安县城处处呈现一派生机。上午9时30分,经省“非典”防治专家于5月29日下午和晚上全面认真会诊后确认已治愈并同意出院的我省首例输入性“非典”患者聂蓝,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心情愉快、脚步轻松、眼含喜悦泪水,走出了她住院达35天的隔离病房,回到北安县聂家村她的家中。至此,西海市这场由这个既患有心脏病、肝炎、贫血等多种疾病,又怀有四个半月身孕,且在哺乳期,全国罕见的“非典”患者引发的全民战争宣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创下了成功治愈患者、一线医务人员零感染和对社会零扩散的奇迹。

在这一年的记者节上,王小度最后写了一篇有关“非典”的文章,作为记者节特别策划里记者编辑“心里话”栏目稿件,也作为自己对“非典”事件报道全过程的最后总结:

想起“非典”那场阻击战

2003年5月3日,西海出现全省首例,也是唯一例输入型“非典”临床诊断病倒;5月7日,西海市决定建设一所传染病(“非典”)专治医院;5月13日,与“非典”患者有亲密接触而被隔离的北安县园下等几个村庄解除隔离;5月30日,“非典”患者病愈出院……

当编辑部记者节特别策划里决定要我写一篇有关“非典”时期采访报道的文章时,这一个个镜头就迅速地“活”了过来,并鲜明地浮现在我的脑海。虽然发现首例“非典”病倒时正处于五一长假期间,而我也刚刚参加完为期三天的龙潭峡徒步探险采访,但接到任务后的5月4日一早,我就义无反顾地从老家回到了报社,并迅速在非典报道“战场”就位。之后,我主动请缨担任了晚报社“非典”特别采访行动组组长,再之后,在和《西海日报》组成联合采访组时,又成了抗击“非典”联合报道组主要成员。因此,关于那场没有硝烟的非典阻击战,关于那场为阻击“非典”而开打的新闻报道战役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我都踏上过。那时,我和同仁们一道,冒着无法预知的危险,在领导、在亲人的关爱和瞩目中,先后20多次赴北安县、城区有关乡镇、村等抗非“小战场”和“被隔离”的前沿采访,与医护人员、专家、各级领导及广大市民一同参与、感受抗非斗争中的点点滴滴,并如实记录下来,成了一篇篇来自第一线、真实、准确的稿件。这些稿件和当时所有同仁的稿件,极大地鼓舞了民心,为全市夺取抗击“非典”战争的全面胜利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现在想来,在我为两个报社所采写的50多篇(幅)“非典”报道中,最有印象的当算是梅乡解除隔离时采写的《被隔离的日子》以及《“非典”战场上涌现真心英雄》《怒发冲冠起》等等,它们既见证了历史,也体现了我当时快乐着的苦累。

“一座不垮的大厦,必定有挺拔的栋梁;一个不倒的巨人,必定有刚直的脊梁”。“非典”已成为历史,但我们都不会忘记曾经经历过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抗击“非典”的战争,而且,我们永远相信,只要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我们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战争都能打胜。市委、市政府、人民群众,就是我们夺取每一场战役全面胜利的栋梁和脊梁。

王小度一直保存着当时报社制作的员工“出入卡”,上面有一行字:职工凭卡出入,外来人员概不许入内。这是这个特定历史事件下留下的特殊纪念品。若干年后,每次看到它,王小度眼前就会浮现出当年抗“非典”时的一幕幕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