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服务公司横空出世
《西海晚报》改革后的第三块大业务就是网络服务。
借助西海日报社强大的网络平台和服务器,报社将原来的网站维护这些技术活全部转到了晚报,当然运营也转给了晚报。由此,晚报大范围地宣传、承揽,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服务的内容分两大块,各单位挂靠在西海门户新闻网的网站包括官微的内容服务,以及保证各网站、网页、微信正常运行的技术服务。特别是自泰立电子和晚报合作,把自己的网站和微信交由晚报代管后,优势一下子体现出来。虽然之前西海日报社和开发区也一直有合作,但这种合作是整个开发区的合作,与园区企业的关联度相对较小,所以对单个企业的影响力一直不大。自泰立靠上《西海晚报》平台后,各方面的影响力和优势都显现出来,用一个词形容就是“不可同日而语”。包括泰立副刊的运作,都在整个公司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泰立的示范效应,以及泰立公司高层的大力推动下,园区内另外几家龙头公司也产生了兴趣,慢慢找上《西海晚报》来寻求合作,并逐渐铺开。
一传十十传百。当几个先行先试的合作方通过这种以政府、企业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西海晚报社帮助运维单位网站、官微的方式得到认可后,引发了群体效应,一下子西海晚报社签约了近六十家单位、企业的网站和官微的运维服务。但即使如此,报社的网站服务器也还只用到四分之一左右。
这样庞大的工作量,依靠西海晚报社现有网络部人员显然是吃不消啃不下的,即使把整个报社的网络技术人员全部调动起来,还是远远不够。王剑请示刘海洋等日报社领导同意后,决定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来运营管理。由此,西海晚报社网络服务公司横空出世。
西海晚报网络服务公司挂牌成立后,影响力更加大,效果也更加好,市内另外两家国字号开发区也闻风而动,加盟进来。靠大联强,群体效应进一步显现,其他各县市区开发区也有多个加入与《西海晚报》合作的团队中来,包括版面的合作,网络的合作,服务管理的合作。
如此,在与泰立联合办报半年后,《西海晚报》报纸版面合作方又增加了5家。通过整合资源,王剑决定成立园区周刊,除了与泰立每天一个版的合作外,每周再拿出七个版来,集中刊发各合作园区的信息和需求,以及全国各地园区可供参考的信息和经验报道,将周刊打造成对各合作园区和企业有实际作用的参谋和助手。同时,相关信息也在网上同步公布,动态信息及时发布,重要的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
此时,晚报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有了近20万的粉丝。
王剑上任仅半年后,媒体融合的步子越迈越稳。晚报的发展可以用“迅猛”两个字来概括。
在半年总结时,晚报的总结报告上的一组数字让刘海洋内心窃喜。晚报的发行稳定突破了2万份,加上有特定周刊时,发行量最高达4万多份,这是非常可观的,关键是发行不再亏损,还能赢利;人员从原来保留的40个不到扩充到68人,组建了晚报层面的融媒体中心;新成立了西海山土货网销公司和网络技术服务公司;最关键的是,晚报的影响力大了,即使要养活68人,也还是开始赢利,上半年各项经费到账较多,扣除下半年运维开支,纯利竟然达270多万元……
“这个王剑果然没让我失望。好!好!好!”当刘海洋看到总结上这个数字时,目光久久地驻留,连说了三个好!
“270多万元!哈哈,相当于泰立公司的投资有了满额回报。真是观念一转天地宽啊!”此时,常委部长刘文敏也在看着日报送上来的报社上半年工作总结,内心充满着喜悦,晚报总算没有在自己的手上关张,还融合得这么好,不容易啊!
“好,你们放手干吧,摸索出一条媒体融合的阳光大道来。我支持你们!部里支持你们!”刘文敏在内心真心地祝福。
当然,最高兴的还是王剑和晚报的员工们。这半年来,他们忙累并快乐着。晚报全体人员更加的敬业、勤奋,因为他们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一扫过去那种低人一等,随时都可能要倒闭、要停刊的晦气劲,现在有的,是朝气,是锐气,是想着明天要干得更好的动力,澎湃着明天一定会更好的信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