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集中爆发
2020年9月以来的一段时间,西海日报社又出现了人浮于事、看事的人比做事的人多,你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在领导面前编排你的不是;这个找领导要待遇,那个找主任讲条件……甚至于出现没人当夜班编报纸、多人请病假出去开公司、有员工写诬告信的闹剧等不正常现象。
这些现象的出现当然与当下西海市推行的人事制度改革,对编外用工进行整顿、实行劳务派遣有莫大的关系,但追根究源仍是人的问题,就是与之前进人随意、把关不严有关。
“要待遇的多了,讲贡献的少了;议论人非的多了,做实事的少了;睚眦必报的多了,感恩图报的少了……编外用工制度改革进入攻坚期,报社也进入了矛盾集中爆发期。”党组会上,刘海洋仔细罗列了影响当下报社发展的一些主要矛盾,以及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源。
矛盾根源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最主要的是早些年报社进了很多的临时聘用工。慢慢地,这些临聘人员全部转成了正式聘用,且这些靠各种关系进来的人,大部分工作能力并没有和他们增长的工资成正比,有些是混日子的;公车改革后留下的一系列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司机们还留在报社,造成后勤进一步冗员,三个萝卜一个坑,看事的比做事的人多;报社资产运营不善、产权不明晰、经营方式不活,造成当前负债经营……十几年来积累的矛盾终于在这个关节点集中爆发。
前路多艰。
西海市出台的编外用工人员制度改革,既是响应中央要求,又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长期困扰各地各单位发展的一个死“结”。要解开这个“结”,就要进行改革。而对编外用工进行量上的限制和统一派遣,正是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调研和论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的重大举措。
人,始终是一切事物的决定性因素。
而要解开这一个个“结”就要从人入手,要从改革入手。
“改革就是要清除这些附骨之疽,要有刮骨疗伤的勇气,解决这些矛盾,清除这些绊脚石,轻装上阵。如此,才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因此,刘海洋希望通过这个专题党组会,理清思路,统一班子成员思想,要对这些问题一一“开方”,拿起“刀子”,一项项彻底解决。
首先,是按照市里出台的政策,彻底解决公车改革遗留问题。对任何人不讲情面,一切按制度办、按规定办,该给的一分不少,不该退让的坚决不松口。万事都怕认真。在清楚明白的政策和强硬的态度面前,公车司机遗留问题迎刃而解,聘用人员全部按政策辞退。
对工作作风问题,刘海洋要社领导张帅和郭晓雪成立一个作风整治小组,邀请派驻纪检组成员参加,高姿态全面排查全体人员上班纪律和请销假制度执行情况,对各岗位职责进行全面梳理,对几个长期请病假,有在外开公司、有“吃空饷”之嫌的进行廉政约谈,到医院暗访。通过一系列雷霆手段,起到良好的震慑作用,几个想搞小动作的都乖乖“收”了手。
最棘手的问题是编外用工制度改革。
从表面上看,编外用工人员实行劳务派遣制后,待遇是有所下降,似乎吃了亏。但从实际看,这正是一种双向的制约和保障。同时,也是一种对过去问题的纠偏。刘海洋要编外用工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逐一找派遣对象谈心,特别是几个闹得欢的,一要表明这是项从上至下的政策,不是报社自行出台的“土政策”,任何人必须要无条件执行,且报社会本着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妥善、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人;一要讲清当时“你是怎么进来的”,“你为报社作了多少贡献”……在有理有据、敞开心扉的谈心谈话和事实面前,绝大部分聘用人员都接受了“劳务派遣用工”这一做法。对个别仍解不开结的人,报社也给出了第二种方案:解除用工合同,按规定结算相关待遇,离开报社。同时,报社各中层主任们,也对本部室聘用人员进行全面的安抚和解释,对几个想不通的,还打起了亲情牌,原来是谁的关系进来的,继续要这个人做工作。当然,这期间也曾暗流汹涌,甚至“刀光剑影”,但在报社班子坚守原则和底线的强硬态度面前,终是尘归尘,土归土,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11月底前,在报社班子的强力推动和中坚力量的配合下,编外用工制度改革如期完成,除两人自愿解除劳动合同外,报社所有编外用工人员全部与第三方签订了合同,实行劳务派遣制。
各项集中暴发的矛盾正一项项捋顺、化解。
整个西海日报社也更加风清气正,显得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