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三十年

高考三十年

2007年对于中国教育界来说,是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是中国恢复高考30年。这年的4月,王小度升任《西海晚报》总编辑。

王小度决定从高考30年入手,打一个漂亮的年度仗,也算自己新任总编辑的一份“见面礼”。

《西海晚报》一直以来都在寻找切入点,反映30年来西海在恢复高考后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反映30年来西海的考生、家长与高考的点滴故事,因高考而换来的精彩人生,反映高招系统为西海高考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充分酝酿后,西海晚报社决定与市高招办联合开辟“高考30年”大型专题宣传活动。在王小度的亲自参与下,本着舆论扶持,共享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西海晚报社制定了一个详细的策划方案,以获得市高招办的认可。

策划首先强调了《西海晚报》的基本定位:是“西海市民报”,几年来,一直努力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在市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都拥有广泛的读者。尤其是在市中心城区,2007年的发行达到1万份,这更提升了《西海晚报》在中心城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

然后,方案又强调了读者群优势和影响力优势。说《西海晚报》定位为市民报,不仅是党和政府了解民生的窗口,也是市民了解政府方针、政策以及各项决策的桥梁。正因为这点,《西海晚报》拥有相当广泛的读者群。市委市政府及各级领导了解民生,掌握民情,每天上班必先看晚报。市委书记、市长先后多次在看到《西海晚报》的相关报道后,亲笔在报纸上签署处理意见,并引发全市关于“职业道德”“城市如何管理”等方面的大讨论,促进了一些棘手问题的解决。

对于市民,对《西海晚报》更是亲和。有困难,找晚报帮忙,有委屈,向晚报倾诉。市民热线每天电话不断。另外,还特别强调了西海晚报的特殊“读者群”,那就是小记者,目前,西海晚报小记者已发展到5000多名,小记者在晚报上每发一篇文章,其家庭成员都会争相传阅这份报纸,还有指导老师,会在班上表扬并让班上学生传阅,使一份报纸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这是一份有着充分吸引力、共赢互利的策划,很快得到高招办的肯定。决定从五月下旬起,在《西海晚报》开辟“特别策划——西海高考30年”专栏,并设了几个重点栏目:

“高考30年”之1977: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年来,我国共有近6000万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1000多万人被高校录取,其中培养出3万多名博士生和30多万名硕士生;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同志亲自过问和大力支持下,中国恢复停滞了10年的高考。许多中国人的命运因此发生了变化。屈指算来,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子,现在大多数已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了。岁月沧桑,他们依然难忘30年前,那个改变他们命运的伟人——邓小平。同时,讲述西海恢复高考的点滴故事。

“高考30年”之见证:用三个整版报道历届市高招办在为全市高招工作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专访现任市教育局局长、三届市高招办主任包括第一任主任,高招具体经办人员、阅卷老师等,所有专访都配人物图;30年来全市录取人数、主要学校、几次重大事件等。

此外,还有“高考30年”之人物、讲述、老照片、论坛、庆典等十多个系列栏目,总版面量50个版,时间跨度从5月起至当年11月。

此次特别策划运作下来,也真为王小度长了脸,不仅全面总结、回顾了西海高考30年的经历,搅动了无数市民或沉寂或躁动或蠢蠢欲动的心,把策划一次次推向高潮;同时还采访联系到了很多西海在外的早期学子,他们有的已经功成名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好多人表达要反哺家乡,或投资兴业,或传经送宝,举办了西海在外知名人士座谈会,市主要领导都参加了。总之,是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认可。最主要的是,《西海晚报》还从这次策划中获得了近百万的广告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