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融媒体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广告的断崖式下滑,让曾经一报独大、一台独大的传统媒体的广告部主任们无所适从。

反映和记录时代变迁的新闻报纸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经受着各种阵痛,从全额拨款没有创收任务的机关报到差额拨款,到没有拨款,到走向市场。其间,都市报短短二三十年的轰轰烈烈的发展既见证、记录着历史变迁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以及国人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路历程。同时,也书写着自身从起步到辉煌到断崖式下滑,到改版、停刊、融合,一个新闻品种的全部兴衰荣辱。

改革派与保守派的矛盾,始终是社会前进的主要矛盾。朱瑞等与刘海洋之间的矛盾、斗争,其实也就是决定报社前途和方向的斗争。包括晚报改革,报业大厦的建设,媒体融合及报社印刷厂的发展等等,总有一只无形的手,或推或拽,成为前进的掣肘。但无论矛盾着的斗争,还是斗争中的矛盾,总难阻止报社与社会一道,滚滚向前的趋势。

李平的成长轨迹,既是因他的才华横溢,得到领导的赏识,一直是“御用记者”,也是他具备坚实的基础加上肯学肯钻把握住了机会。仅用十多年时间,就从一名普通记者成长为总编辑,他是实力派的代表。而有着崇高新闻理想的王小度及王剑、陈延平等,始终默默无闻地践行着心中的承诺:做一名出色的新闻人,努力成为名记。他们既有目标理想,又胸怀正义、满腔热情。正是他们,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正能量,在与负能量和对立面的不断斗争中,成熟成长成才,并支撑起作为社会细胞——报社这个集体的正能量框架。

西海市,不东不西的一个普通的设区地级市,经济收入一般,资源一般,基础一般,当然它的报业发展也是一般。但也因为这种普遍性,也就更具代表性,正可以从西海报业特别是《西海晚报》的心路历程及其所报道的新闻中,窥见全国报业的发展兴衰,并记录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西海晚报》与其他众多城市的晚报或都市报一样,大多创刊于以《华西都市报》为先驱的都市报兴起的20世纪90年代,然后经历了撤地设市后上划到《西海日报》,由县级党委机关报转变身份成为市级日报的子报。再之后,西海晚报在日报社领导下,曲折前行,从发展到兴盛,到受到挤压,到出现断崖。其间,以城市晚报的身份,见证着西海市的发展进程,像个忠实的史官一样,经历、记载着西海的喜怒哀乐。特别是2015年后,《西海晚报》和中国甚或全球传统媒体,共同经历着特殊的考验。因种种原因,《西海晚报》阵痛后几乎就要再演悲欢离合,与其他的兄弟晚报、都市报等媒体一道,走向被融合或停刊的末路。但是,关键时刻,《西海晚报》把握住了机会,或说“借壳救市”,或说“借船出海”,整合多方力量,最终力挽狂澜,在传统媒体特别是都市报媒体断崖式、崩塌式发展、关张之际,终于放下身段,杀出一条血路,一步步走上另一条阳光灿烂或将继续一直“朝阳”的媒体融合大道。至少,他们找到了希望的“出口”,一条都市报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出路”。

在自媒体满天飞,“全民皆记者”的当下,《西海晚报》最后选择的既要生存发展,也不忘记喉舌功能发挥的“破晓”之路,或许值得我们传统媒体借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融时代》正是讲述着这些故事。同时,又记录着一家地市传统纸媒各个阶段发展所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记录着社会改革前进中的点滴,包括自身的欢喜和忧伤。这些,也正是当下全部传统媒体正经历着的,阵痛着的。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西海晚报》及刘海洋、王剑等人所有的经历和思考正是当下传统媒体和媒体人的经历和思考。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记者,既是社会建设的热情参与者,也是冷静的旁观者,同时还是忠实的记录者。矛盾着,斗争着,前进着,社会正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