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响钟声

敲响钟声

该来的迟早要来。

正式文件的传达,是在不久后的一次报社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上,报社的中层全部列席。

中心组学习前,由张帅传达市里有关市直单位超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文件原名叫《西海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计划核定使用细则(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管理,根据《西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海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要求,现就编外聘用人员计划核定制定本细则。

一、聘用计划核定原则

(一)行政机关原则上不得编外聘用人员,特殊情况确有需要的需专题报告,编外聘用人员数最高不得超过本单位编制数的10%。公检法机关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数原则上不得超过本单位事业编制数的15%(个别专业技术性强的单位最高不得超过20%,且严格报批), 其中,编制10名以下的单位编外聘用人员数一般不得超过1人。

……

同时,文件还细化了编制人员的管理、待遇等。其中,编制外人员的人事管理全部由市行政服务中心代管,属于劳务派遣性质。工资待遇规定一般岗位为3000至3600元。现有技术岗位则按五年递进制实现工资接轨,即第一年考核合格后聘用人员工资待遇为在编人员的80%,一直到第五年,达到和在编相同岗位人员同薪水平。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敲响了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像报社这样技术性强、历史问题多的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的钟声。

这个文件下发后,立即在报社引起剧烈震动。在编在岗又没有亲属在报社做聘用工的,都怀着窃喜的心态,认为早该对这些待遇是“同工同酬”,作用却不少成了“包袱”的人动手。而那些聘用人员或亲属是聘用人员的,则一个个人心惶惶,特别是那些通过关系进来,又没有多少实际工作能力,整日无所事事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则似乎看到了“好日子将要到头”的结局,他们从内心诅咒这种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当然,也有个别人开始检视自身之前为报社做的贡献,是否对得起自己到手的工资?是否实现了报社开始实行“同工同酬”时的初衷?“同工同酬”理念执行之初或许是好的,是能激励大部分招聘员工的积极性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为一些不思进取、混日子的人打造了一张柔软的温床。而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也为报社良性循环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隐性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