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洋荣归报社

刘海洋荣归报社

谁也没想到,到文联任主席才一年两个月的刘海洋又回到报社了。

2014年6月,刘海洋重新回到西海日报社任社长,还多了个头衔,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有人说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有人说,是去镀金了,在小单位当主官后再顺理成章地到大单位当一把手。不管怎样,在西海日报社,对刘海洋的回归是一片欢呼。

欢呼刘海洋回归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老报人,知根知底,业务熟悉;公道,人品好,也敢于碰硬,为大家所认可;有事业心,有远见,一心想着报社发展,而不只是看重自己的官帽。因此,当刘海洋一回到报社上班,到他办公室表示欢迎、问候和汇报的就一直不停,用王小度的话说,这不仅是对领导的尊重,而且是对刘海洋个人人品和能力的认可。

其实,刘海洋能够回到报社做主官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从全国大环境层面说,从这一年起,公务员性质单位的优越性更加突显,越发受到追捧。在西海市直单位特别是事业单位里,报社作为差额拨款的文化事业单位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开始下降。尤其是与行政单位比,哪怕是再小的单位,只要是公务员性质或者是参公性质的,一些干部们也觉得比事业性质的报社好,即使提拔来事业单位任职,也不乐意。甚至是来任主官,也少有人问津,或者要在心里作无数次的斗争。这倒为之后报社内部人员的晋升打开了通道。

上任后,刘海洋立即把自己融入正在火热建设中的西海报业大厦事上来。

在他走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报业大厦已经建到十三层了,还有两层就将封顶。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工程也一度要停工。主要问题是报社与承建方签订的协议不够完善,特别是付款条款表述不清,导致承建方几次追加工程款,几次要报社提前打款,并扬言不打款就只能停工,这与报社的初衷不一致。报社要建报业大厦,可以说是硬着头皮上的,经济实力根本不够,也就是说家底不厚实。但报社现有办公场所又早已经鉴定是危房,作为市级党报,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因此,市里和报社都急于要建设报业大厦。而土地和手续一旦批下来,开工建设后,就再没有“回头箭”了,必须上,必须按进度完成施工任务。而且,报业大厦工程还纳入了市内年度重点工程,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是挂项目的负责人,他会经常性过问项目进展。如此,报社也受制于人,被建设方卡着脖子,不得不几次向银行贷款,用来预付工程款。刘海洋回来后,他把合同找出来,几次把报社的法律顾问请到报社来,一起商量如何应对承建方的无理要求。最后,在取得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召开了协调会,邀请市纪委相关领导和律师到场,再次明确相关职责,明确建设时间节点、罚则和资金预付、拨付、使用等情况,明确指出之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签订了一个补充合同。在有市纪委领导在场的情况下,承建方负责人也不敢太嚣张,在政策允许内,只得乖乖在补充协议上签字。

这个补充协议签得太是时候,太精准了。后来,从建设方透露的消息显示,如果没有这个补充协议,报社就只能被建设方牵着鼻子走,要钱就得给钱,要追加工程款作为甲方的报社也没有多少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因为最原始的合同就是有失公平甚至是显失公平,完全有利于承建方。

之后,刘海洋又指示报社纪检监察室对工程进行全面梳理,特别是对承建方反映的工程内部有些小项目有报社公职人员亲属参与其中的事,仔细查证,有任何违规的立即报告报社党组,报告刘海洋本人。

因为,从这一年起,为防止出现“项目上马、干部下马”,也是出于保护干部的目的,西海市出台了《关于禁止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的若干规定》。该《规定》充分吸收了西海市近年来工程建设领域案件查处和风险防控方面的成果,明确四个方面三十三类具体的禁止性规定,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考虑到西海市工程建设领域的实际情况,《规定》中对“插手干预方式”进一步明确为“指定、授意、暗示、打招呼、批条子等方式”以及“违反党委政府有关特事特办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以抄告单、会议纪要等干预方式”。《规定》明确了禁止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土地征用、房屋征收和补偿,土地使用权出让,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活动等具体行为。其中,安排或者授意安排亲属承揽项目工程,哪怕是项目里面再小的工程,也是不允许的。这项工作在西海被称着“违插”,在“违插”上栽跟斗的也大有人在,所有的“违插”追责案例市纪委都做成了曝光《通报》,要求全市各地各单位及时传达到每一个党员干部,并反复要求各单位开展“违插”自查自纠,警钟长鸣。因此,报社纪检监察室首先张贴出一份公告,要求报社干部职工中如有人已经安排或者存在有亲属承揽项目的,要求立即退出并做出说明。如果在公告公示后不主动退出,经查实又确实存在违规行为的,一律不手软,报市纪委查处。

在如此铁腕手段和高压下,报业大厦总体项目内真有个别子项目出现退出转包现象。当然,这种退出是悄无声息的退出,只有承建方老板或者极少数几人知道。刘海洋也是极少数几人之一。因为,在他上任没多久,纪检监察室张贴公告之后,就有相关领导找上门来,作了相关解释工作,探探刘海洋的口风,看有没有松动的可能。其中,不乏管着报社的相关领导。但刘海洋回答得很有分寸,他把“违插”这把“尚方宝剑”高高举起,再大的领导也没有办法。当得到确切、肯定没有商量余地的信息后,只能选择退出。

刘海洋回归报社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较好地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也减少了好多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风险。这在后来工程完工验收时,刘海洋到任主持报社工作后的所有项目应该都是干净的,经得起考验的,也是过硬的。存在的一些问题,都是刘海洋回归之前就已经形成,那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