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头戏:“五一”车展
晚报总编也终究还是换了人,干了六年总编的刘小群再也不想干了。其实,在刘小群的内心,他是不想做晚报的“敲钟人”,作为与晚报有着十几二十年深厚感情的老总,他怕触碰到晚报员工期待而又迷惘的眼神,他怕这一天的到来,但这一天肯定会到来。
为打动有人来做晚报的总编,刘海洋还花了不少工夫。他先是找到了王剑,许以厚报要他做晚报总编,承诺王剑到晚报后,给他充分的人事权和财权,甚至可以考虑内部提拔个副总,或者自己组个班子,可以打破身份限制,即使是普通记者、编辑,只要王剑觉得可用,就可以考虑聘为副总编,以协助王剑搞好一切工作。如此,对一些想进步又苦于位置受限,一直上不了起步副科台阶的人来说,也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同时,刘海洋甚至含蓄说到了如果做得好,会优先向组织推荐王剑为副县级后备人选。刘海洋向王剑许的承诺不可谓不诱人了,可王剑还是不动心。他说,他刚忙完“第一书记”驻村脱贫的事,回到日报后板凳都还没坐热,而且家里也确实有这个那个困难,自己在日报也刚刚打下点基础,还在学习中,还不想回晚报。没办法,刘海洋就对王剑说:“不急,你再仔细考虑考虑,想好了再回复我。”王剑只得一边摇着头一边含含糊糊应付下来。其实,王剑不是个没担当的人,他不想回晚报,原因也是和刘小群差不多,而且还没找到回晚报的理由,或者契机,同时也不想做晚报的末任总编,落个晚报“死在你手上”的骂名。
刘海洋知道王剑这里靠不住,就又把目光投在副刊部主任周海刚身上。周海刚也是晚报出来的,在晚报当了五年的副总,且分管晚报广告部多年,他希望周海刚能在关键时刻,在经济上出些“奇兵”,看能否挽救晚报于水火。同时,晚报也算周海刚上位的台阶,应该有些感情吧。刘海洋同样许以厚报,又说了报社的难处。而周海刚的内心其实对自己所从事的副刊工作不算太满意,他是个喜动不喜静的人。在副刊部,总是有这个那个事,缠着他不得抽身走向户外,而要认真耕耘着副刊这一亩三分地——每周六出一期四个版。而且,作为副刊部主任,他还经常要接这个那个文青的电话,还有些人不自觉地或者一厢情愿地把自己当老师,当知己,甚至把一些隐私都一股脑地叙述给他听,搞得他挺别扭的。他不太适应这种因此有些“黏”的工作,当刘海洋话说到这个份上后,周海刚就顺水推舟地应承下来,说到晚报干段时间,一年,最多两年就一定要回来。刘海洋答应了。
就这样,2018年元旦,周海刚在日报干了两年主任后又回到晚报任总编。
“在这件事上,我们必须要有明确的态度,无论如何要办成。”3月初,晚报的一次总编办公扩大会上,周海刚劈头就大声说道。周海刚所说的“这件事”,就是“五一车展”。
车展,一度是西海晚报社经营活动的知名品牌。早在2009年,晚报就在兄弟报举办的车展现场学习、考察的基础上,尝试着举办了西海市第一届车展。虽然这次车展只赚到点辛苦费、版面费,但晚报广告部却从中看到了潜在的赚钱商机。因为,这第一次车展赚钱少只是因经验不足导致宣传效果不好、参展车行不多、资金浪费大的原因造成的,在积累更多经验的基础上把车展办得更好,更有规模,是肯定能赢利个几十万甚至百把万元的。更具诱惑的是,通过车展,可以刺激各车行增加年度宣传经费,签订更大的年度广告合同。而车行,也可以借此机会,向总部申请特价车、更低的政策底,增加销量,也就增加了市场占有额,潜在的各项维护、保养等收入都会增加,路上车子多了,无形的宣传效果也会跟上。这是两全其美、互利双赢的好事。几年后,车展成为《西海晚报》版面外的主打创收项目。这时,西海电视台也闻到了“肉香”,立即跟上。如此,西海晚报社和西海电视台往往会出现你办“五一”车展我就办春季车展,你办“十一”车展我就办秋季车展,互相抢占先机。之后,晚报和电视台不得不坐下来谈合作,联合办车展。联合办展,规模更大,销售更多,利润肯定也更多,但两家一分配,就又相对少了。西海晚报社不干了,第二年继续单干。可随着西海市对大型户外活动管控越来越严,导致经常批不到场地,车展次数又逐渐萎缩,往往一年就只能办那么一两次,而且赢利能力也弱了。
因此,周海刚到任西海晚报总编后,他迫切需要通过办一场车展来提振广告部的士气,并希望通过办车展能激活日渐萎缩的车市广告。
“场地很难批得下,经过几次试探性的询问,政府不让我们在城区搞,要搞只得到郊外去。而且,现在的车行协会主席也不大管事,他自己有一大摊子焦头烂额的房地产事忙不过来。”广告部主任说道。
“难批也要批下来,跑不下就我去找关系,我搞不定就请社长出面搞定,反正一定要搞成。”
在周海刚和日报社领导的强势推动下,“五一”车展终于还是办成了,地址在位于城郊接合部的新桥驾校新修路段,是直接封了一段50米宽、约3公里长的路面做展区的。车展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虽然投入更多,力度更大,但和之前比,赢利却差远了。同时,谁也没想到,这次车展差点成了《西海晚报》史上的最后一次车展,或者说最后一次大型活动。虽不经典,但却压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