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大戏上演
一年一度的“3·15”是西海晚报社宣传的重头戏。
西海晚报社总是在“3·15”到来前的一个月就开始启动策划有关宣传活动。每年必有的重头戏就是盘点上一年度“十大经典维权案例”,并逐一重新包装,追踪问效。一个个经典案例报道出来往往就是一个版,链接各方关注、各方说法和权威解读,并举一反三,把相关类似案例作比较。如此,一个案例就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打动相关当事人,并让各有关方面深刻地记住,不再犯类似错误,不再受类似的骗,上类似的当。因此,这些策划是很受读者欢迎的。在策划的基础上,还要有选择性地选取一些经营诚信单位、质量信得过单位、全国免检品牌等进行形象报道,这块才是晚报的创收主阵地。通过做新闻,带动需要做宣传的企业进行形象宣传,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能实现“双赢”“三赢”“四赢”。说“三赢”“四赢”,其实是说在这场大型宣传过程中除了晚报、商家取得各自既得利益外,还有消费者协会或者工商部门、质监等职能部门。因为,在做着这些宣传的同时,每则报道都要涉及职能部门的工作,他们作为做具体工作的主体,自始至终都会出现在报道中,无形中也等于是宣传了他们一直在工作、一直在为百姓利益奔走的良好形象,以此在年底的形象测评上增加加分的筹码。
每一年的“3·15”也都是所有媒体的宣传大戏。除了晚报外,党报、电视台、省报省台驻市记者站,往往都会联袂行动,形成新闻报道上的“军团作战”。这更多地体现在维权报道上,在曝光假冒伪劣产品上。与省报省台驻站记者合作,也是西海晚报社老记们在工作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因为最先开始做舆论监督报道时,晚报记者一般是独自一人或带一实习记者出动,往往辛辛苦苦把相关事实全部搞清楚,形成报道准备见报时,“维和”的电话也就找上门来了。造成有些报道还没成稿就胎死腹中,有些报道刚上版面就被撤了,甚至有些报道是当班总编签了付印清样,印刷车间晒了片,都要进入最后一个环节:开机印报了,还有被“和谐”的可能。前线拼杀的记者临睡觉前都问了当班编辑,“报道没被撤吧?”“没,领导签印了。”安心睡去。可第二天一看报纸,没有见报!还是“被和谐了!”一天都提不起劲。
一些维权和舆论监督报道,不是报社领导不想发,是顶不住来自上级方方面面的压力。在这个四线小城里,不管是政府还是被监督的对象,新闻监督的意识都还不是很强。政府担心曝光影响当地形象,企业担心曝光会被重罚,一旦摊上了被曝光,就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关系,要把相关报道“拿下”,压住。这样的被“拿下”的报道多了,晚报记者们就很郁闷,很难过。在后来的工作中,也就是在王小度、陈延平、王剑他们,慢慢与省报台驻市记者站记者联手采写这些新闻,让被监督对象搞不清楚是哪家媒体的记者,如此,《西海晚报》的舆论监督报道才慢慢打开局面,被“和谐”、被“拿下”的报道才减少,记者们也才体会到劳动成果被尊重。当看到受损害方挽回损失、被侵权的弱势方得到补偿时,笑意也就爬上了记者的脸庞,无论多辛苦也值了。“风里雨里,我在寻找新闻真相的路上等你”,记者们经常这样戏谑自己的职业。
“3·15”的宣传正掀起高潮时,3月18日一上班,西海日报的微信群里就开始在传播这样一则西海市委干部任免的重大消息:
“刘海洋,男,196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西海日报社总编,拟任西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公示时间从2013年3月18日起至2013年3月25日止。”
“刘总要调走了?!”一些人事方面的重要消息,除了李平等几个跟书记、市长的记者外,普通记者、编辑们知道时总是晚些。刘海洋的调走,在班子里半个月前就心照不宣了,但保密工作做得好,没有全面扩散。所以,大部分的记者编辑们对刘总的突然调走有些恍惚。
“做小单位的一把手,算升任呢,还是平调?”
“有意义吗?舍不得刘总走呢。”
“刘总去文联是大材小用吧。”
总有些议论是避免不了的。但大都是抱着舍不得刘海洋离开报社的心态。报社员工对刘海洋的认可度还是挺高的,认为刘海洋向来是做实事的,也没坏心眼,一心想着报社发展。但组织上的事,大家也就是议论下而已,还能怎么样呢?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啊。
4月1日,刘海洋正式到市文联任主席。也是同一天,西海报业大厦破土动工。
此前,刘海洋以西海日报报业大厦筹建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的身份,领导、参与了大厦筹建的全部工作。但在最后招标定标阶段,他因为已经知道自己可能调离,就没有参加,而是逐渐退出了领导小组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