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改制
风声鹤唳!
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很快就刮进了西海市。
早在2012年12月底时,就已经有了吹风:全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又要开始了,而且动作很大。
进入2013年,改制的风已经实实在在地吹到了西海市,特别是吹进了西海日报社。当年的4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正式下发,这次改革的重点是宣传文化系统中的一些原有的出版、演绎、文化群团等事业单位要改为企业,比如剧团、报社印刷厂、广播电视报社等。但让绝大多数人大吃一惊的是,全省各设区市的晚报、广电报也要改为企业。广电报改不改企业倒无所谓,因为广电报本来就是服务性质的行业报,从业人员也不多。但作为党报主办的以民生新闻、时政新闻为主的晚报也要改为企业,让人大跌眼镜,千万个“为什么”让人晕头转向。当文件传达到西海日报社时,整个班子的人都在怀疑,这是怎么回事?而传达到西海晚报社时,更是引起一片哗然:变天了,报社要成为企业,卖新闻吗?还是卖服务?是要全面走向社会吗?是政府不管不问,放之任之了吗?还是政府要把晚报当包袱甩掉,让其自生自灭,最后倒闭?当然,在一片否定声中也有人看到了一缕曙光:改企未必是坏事。如果全部放开,头上没有了这么多婆婆的管束,或许是都市报的又一个春天来了呢!?但关键的是,是不是改企后婆婆还一样多,而仅仅只是全面断奶?因此,好一段时间,西海晚报社的员工都被这个消息左右着,动摇着,并揣测、热议着。
6月,西海市市级层面的改制文件也正式出台,其中,明确说到《西海晚报》和西海电视台的广播电视报、西海歌舞团和戏剧院等都要改为企业,且要在当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相关改制工作。
看到市里的正式文件后,西海晚报社人还是傻了眼,原先希望是上头领导一时头脑发热,关键时刻会收回将晚报改企的盼头也被冷水泼灭了。改企势在必行。
西海日报社成立了晚报改企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改制步骤。前期是摸底,首先是摸人员的底,摸清身份、编制等情况。现有晚报人员中有多种身份,日报编制在晚报工作的,原有晚报编制的,日报聘用在晚报工作的,大部分是晚报自己聘用的。其次是摸清晚报的家底。当大部分人看到文件中有一项是“当地政府要对改制单位给予足够的扶持和帮助,要帮他们迈好第一步,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时,都觉得这次改制政府应该会帮助晚报解决所有的难题,让晚报轻装上阵。因此,在摸清晚报家底的过程中,晚报全面负责此项工作的刘小群就私下对各位主任们说要多谈困难,特别是经济上、生存上的困难。因此,当最后统计上来后,西海晚报的负债和需要帮助解决的财政支持是1200多万元。
最后,晚报在向全省各兄弟报探口风、摸家底的前提下,也形成了改制的全面报告。日报领导班子逐一传阅后又召开了党组会讨论,修改后确定上报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据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称,市委宣传部在刚收到改制文件后,也表示了怀疑,常委部长亲自打电话到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询问,确定是要必改的情况下,部长就说:那我们就做个示范吧,做全省的示范。
正是部长的这个表态,将《西海晚报》迅速推上了“改制快车道”,并最终将晚报推进企业大军,真正做了全省的示范,且因此阴差阳错地成了全省唯一的企业性质晚报。这个后来被证实了的“冒进”动作,一直到最后,也没法纠正过来。
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收到西海晚报社的改革方案后,立即合并了其他几个单位的方案,并立马进入实地调查阶段。改革领导小组组成几个工作组,进驻到西海晚报等几个单位,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很快,实地考察组考察结束,情况反馈到领导小组,原则上同意将晚报和报社印刷厂现有事业人员编制数全部划到日报,不再保留《西海晚报》和西海日报印刷厂的事业单位身份,改为企业。按照“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原有在编在岗人员身份不变,划归日报社后自然消化,两单位不再保留事业编。但对西海晚报社提出的还债、起步助推则没有接受,只象征性地给了50万元用作改制相关经费。
很快,改制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揽子意见,上报市委市政府。市委也在最近的一次常委会上研究了改制领导小组提交的综合报告,并全面通过。
9月10日,西海市文化体制改革最终文件形成并下发,同时报送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新闻出版局。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的巧合,巧合得令人琢磨不透。或许正是西海市委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前脚刚到省里的时候,新的政策后脚跟着来了,纠偏或者叫停了将设区市晚报改为企业的做法。此时,全省除了西海市的晚报已经改为企业外,其他设区市都还没动静,或者说都还在观望中,观望全国的形势,观望其他设区市兄弟报的形势。当他们听到了西海晚报社已经改制的消息的同时,也听到了省里叫停将晚报改企的声音。可是,西海市编办等相关部门已经启动对所有文化系统改制单位的后续工作。在理论上,《西海晚报》的事业单位身份已经不复存在。
当叫停晚报改企的消息到达西海市时,西海日报和西海晚报社人都如梦初醒般:我们做了出头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