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审读

报纸审读

已是金秋,天黑得越发早了。

下班前,刘小群来到副总编辑办公室,把一份通知放到王剑的桌上说:“省新闻出版局最近审读了我们7月份的报纸,形成了审读报告,现在要我们拿出个整改意见。你分管业务,跟刘总商量下,整个材料,明天下班前就报上去吧。”

“要得这么急啊?”王剑接过文件看了下标题:《〈西海晚报〉2013年7月份报纸审读报告》,又看了下落款时间,10月11日,可今天都27日了,“诶,半个月前就发出来的,怎么现在才到?”王剑不禁大声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办公室今天才给我,反正省里的文件经常性地到了我们这里就半个月了。叫小刘和邮局沟通下,倒查下也行。”“另外,你明天早上的晨会和编前会上也传达下这个报告,组织采编人员学习,举一反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说完,刘小群就转身出了副总编辑办公室。

王剑想了一下,明天一天都有事,正好晚上没事,花个一两小时,加个小班,把这整改意见回复了吧。

省新闻出版处每年都会抽检全省各设区市的报纸,包括党报和晚报,有刊号的县级党报。当然,县级党报不多,全省也就那么三两家。各报社所抽检报纸的时间不同,月份不同。王剑已经分管新闻业务多年,他也写过几次了,所以得心应手。

仔细看过审读报告后,王剑又找出七月的合订本来,从头到尾翻看了一遍,其实那个月正好是他当班,合订本一浏览,整个月的采编经历都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因此,很快,《西海晚报关于对审读报告的整改意见》就形成了:

省新闻出版局新闻报刊处:

10月28日接到贵处下发的《〈西海晚报〉2013年7月份报纸审读报告》,本报立即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举一反三对照检查,并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讨论,现就本报制定的有关整改意见向报刊处报告如下:

一、继续依照新闻出版有关规定,做好正面宣传,传递正能量

按照团结稳定鼓劲的方针,按照“三贴近”的有关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西海晚报社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党和政府的传声筒、减震器,传达民意、理顺民情,为建设开放繁荣幸福新西海鼓与呼;传递正能量,构建健康、开明开放、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二、对存在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

1.提高新闻的时效性

要求全体记者当天采写的消息新闻必须当日提交稿件,次日见报;要求本地新闻的截稿时间延后至当天下午5时,即开编前会时间。有时效性、可读性的稿件,要求记者告知采访中心当班主任,在编前会上报计划,编辑预留好版面,等稿刊发。

对外埠新闻,包括娱乐和体育新闻,原则上要求只选当天发生的新闻,或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

2.加大外埠新闻的选择面

加大外埠新闻的选择面,规定时政新闻除选取新华社稿件外,还可选取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官方媒体稿件;对娱乐、体育、财经等新闻,则要大幅度扩大选稿媒体,只要是该版块权威媒体已经证实的稿件,即可以入选。

3.增加本地新闻版面

为增加版面新闻量,决定在周二、周四增加两个本地新闻版,周二为魅力水西、周四为活力泰合。同时,要增加本地重磅新闻分量,增加B1版安排本地新闻,在B叠其他版争取每周有一期重磅新闻;在晚报时评版,增加本地新闻量。争取达到每期6个版以上的本地新闻。

4.正确处理好图片与版面的关系,加大信息量

图片是版面的眼睛。力争版面图片做到大气而精准,配合版面语言,彰显版面特色。在一些重大题材报道上,即要注重读图时代图片的作用,又要协调美观和信息量的均衡,外埠新闻版采取加边栏刊发一组短消息的形式加大信息总量。

5.加大新闻摄影培训力度

对全体从业人员加强新闻摄影知识的培训力度,每月要增加一堂摄影课,让记者熟练使用摄影器材和摄影技巧,提高图片质量;增加投入,采购专业摄影照相机一部,供摄影记者使用;推荐两名同志任西海市新闻摄影协会副主席和常务理事,以提高报社在摄影方面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特此专报

西海晚报社

2013年10月28日

王剑自我感觉这份整改意见还是写得比较到位,针对性也强。当然,这本身就是他这个负责采编业务的副总轻车熟路的事,也是他本就该常抓不懈的事。

过了些日子,也就是西海晚报社全面启动下一年度晚报发行攻坚工作后,西海日报领导班子召开了一次听取晚报中层以上干部意见的务虚会,实际上就是没有主题的汇报会,各自按负责工作选重要的汇报,有什么要求提出来,有什么好的建议、意见提出来。

务虚会是提前安排了的,所以刘小群也简要布置了各位副总分别汇报什么,各位主任汇报什么,主要提出些什么可行性建议等。

可务虚会上说着说着,汇报的方向就被领导们转移到不讲困难,只讲办法的汇报会。因此,好些同志推翻了自己之前准备好的讲稿,简要说了自己对分管、负责工作的想法、搞好工作的办法。务虚会草草收兵,至少是晚报的班子和主任们这样认为。

务虚会后,王剑更加觉得自己在务虚会上没有全面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有些后悔,特别是一些较尖锐的观点,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因此,他干脆写了封信给社长,以表达他的观点:

尊敬的部长、社长好:

昨日在务虚会上,我本来准备了一个简短的发言,但考虑到此发言比较尖锐,加上报社对晚报人员实行的歧视性政策负面影响还没消化,还是没说。想想,现在还是以信的方式,传给您看下,算是表达一下我的心声。同时,我和张总仍对报社不把我们当员工看待,心里觉得非常的憋屈。就说今年,凭我一己之力,从我手上,我征订了600多份晚报,光发行费就10多万元;谈了25万多元的广告,年创收已经35万元以上。全年除了半个月外,都在当业务班,随时都在认真工作着。这样的业绩,报社作为我这样身份的人,还有吗?如果有,又有几个呢?可我连员工待遇都享受不到,好像是小娘养的样,工资严重偏低就不说了。我已经四十多岁,在我所工作的二十多年里,我把所有的青春献给了报社,每一时每一天,我都努力地工作着,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求得到公正的对待。但我觉得,我及我们没能得到这基本的要求。

下面是我原准备在会上说的几个观点,请社长多批评、指正:

同质化严重,存在无序竞争。

《西海晚报》是一份创办了二十多年的晚报,在西海现在的环境下,生存仍然举步维艰。在这样的情况下,报社又创办了《西海晨报》。目前,晨报无论是办报风格还是办报方向,都与晚报别无区别,当下所走之路是晚报前些年已经走过的路。连一些策划、特别报道,都是沿袭之前晚报已经做过的,或者现在仍在做的,包括两个副主编都是晚报主任过去的。没有新意,没有新的空间。如果让晨报也像晚报一样,走社会化办报之路,我相信,在现行体制和机制下,它的出路绝对不会有晚报好,绝对不会比晚报强,甚或一年都办不下去。如此,我们办晨报的意义何在?

因此,我觉得,要么撤掉晨报,要么撤掉晚报,集中精力做好一份都市类报纸,没有必要把摊子铺得这么大,浪费人力物力。再试想,如果能让晚报与西海日报一起发行,达到4万以上的发行量,晚报广告上千万应该没一点问题。而西海的广告市场就这么大,我们不去占领,就会被别的媒体占领。这是可想而知的。

有关发行。

谁都知道晚报难办,可报社仍在努力办。而在晚报工作的人,特别是几个老骨干,比如我和李总、张总等几个,更是在拼命努力。谁都知道制约晚报发展的瓶颈之一是发行,可谁都没办法。或者哪个领导,哪个同仁有办法、有才能,却没有使出来。日报同仁看不起晚报,不相信晚报的前途,没有一个人愿主动来晚报工作。

所以,我认为,晚报的发行还得走西海日报社全员发行之路,或者捆绑发行,或者全报系自办发行。当然,也可以考虑向社会公开招标发行。另外,要投入,要尝试在省级媒体上发布招标广告。

办晚报不是晚报现在在岗的这些员工确定要办的,是市委市政府,是西海日报社或者说是西海日报社领导班子决定要办的。晚报办得好坏与现在在岗的同志们肯定有关,但与日报领导班子的决策和重视与否,与全体西海日报人的态度亦有关,而且至关重要。以现在的把晚报视为可有可无,甚至一些领导在重要场合公开表态,说要把晚报踢掉,把晚报当包袱样甩掉的观念、态度,来管理、经营晚报,晚报不死都很难。办好晚报,不是几个人努力就行的,要管理层、决策层的高度重视,要全体员工的努力配合、帮助。

另外,我再提个建议:成立网销部。

据我所知,电视台已经成立有关网络营销中心,以淘宝店的形式经销西海土特产。这是明智之举。如果我们报社旗下的网站或者那几个经营中心、咨询公司等经营部门不走这条路,迟早会死得很难看。网络销售是今后销售方面的主要战场,前景和营利难以估量,谁占有这个市场,谁先搭建好平台,谁就能赢得未来。所以,这个项目,我们必须上,上,上!

王剑

2013年11月

罗文方是在下午上班后看到这封信的,因为王剑将信寄到部里来了。

罗文方兼了报社社长后,他也没有经常来报社,他把大部分的社务都丢给了总编辑去处理,用他的话说:他只管帽子,也就是管干部,管提拔人。在他的内心,他是不太喜欢去报社任职的,当时常委部长找他谈话要他去报社兼任社长时,他就不太愿意。因为,他已经是做过正处级单位一把手再到现在这个副部长位置上来的。同时,他也没几年可干了,如果得不到提拔,眼看着就要退居二线。报社是个事业单位,人多眼杂,他不愿去多管事。常委部长对他说,报社领导班子现在青黄不接,也没有合适的人选,要他过去兼任社长过渡下,等他们成长起来了或有新人选了就会另作安排,时间不会太长,或许一年,最多不会超过两年。而且,那时市委的几个部委正好兴起设常务副部长,如此,让罗文方任了市委宣传部的首任常务副部长,罗文方才走马上任西海日报社党组书记兼社长。

罗文方对晚报班子成员还是有所了解,对王剑的工作能力和为人也是知道的。说实话,要做事,还真需要无数个王剑。但部队出来的王剑只知道埋头做事,不知道抬头看路。再说白点,就是太直了,太木了,做不好逢迎拍马这些机关里或许非常重要的细节、小节。因此,对王剑的这封信,他也没引起多大的关注。只在心里说了句:好好待着吧!

王剑不知道,他设想的网销部后来真的成为时代宠儿,可惜报社没有采纳他的方案。如果那时就重点做这件事,或许西海晚报社早就成功转型了,或许还会成为西海的一支标杆,如此,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关停休刊之虞。而电视台在后来就真成立了个网销中心,代销全市农优产品,成为电视台广告收入外的重要来源。可机遇往往就是这样,你一旦没把握住,就擦肩而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