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大气的“会客厅”
2006年对西海来说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不但是国家“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西海也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确定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建设新西海”的奋斗目标,吹响了西海崛起的昂扬号角。号召全市齐心协力,凝神聚力推进西海“十一五”大转型、大对接、大创业,建设实力西海、效率西海、和谐西海,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园区建设,上百个重点工程、民生工程有序推进,西海人民正热火朝天地干着。
5月19日启动的西海文化生态园的开工建设,就是一项代表性的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
在西海,说起休闲的地方,目前只有一个前几年由“三凤”广场改造的中心广场,一个因地制宜新建的滨江公园。此外,别无长物。
在西海文化生态园的规划书上,其位于西海市中心城区的城北、西江之滨,整个公园是利用螺山山体和滞洪区为建设用地打造的一个公园,总面积4000余亩,明确定位为城市生态景观园。确定以“保住山、稳住水、留住鸟”为设计原则,以螺山和900亩墨湖为核心,围绕山体和自然生态水体做文章,形成各功能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六大景区的设计方案,具体可概括为“一线、三色、六区”。文化生态园以丘陵和平原、湿地为主要地形地貌。螺山为生态园最高点,海拔158.6米。墨湖面积占文化生态园的四分之一,其前身是一条内河,叫螺川,慢慢地河岸的一些田地被河水倒灌淹没,被杂草入侵,面积越来越大,就逐渐成了一个泄洪用的洪涝区、沼泽区,夏季芦苇、浮萍、杂草等疯狂生长,引得无数鸟儿栖息。湖内田螺、小鱼小虾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多得撞脚。”正因为此,墨湖很长时间内都是市民们摸鱼捞虾打鸟的绝好去处,留下过无数孩童的美好童年记忆。此外,再也没有别的用处。偶尔有农民承包想用来养鱼,却往往洪水无情,管理不善,以亏本草草收场。与墨湖紧挨着的是螺山,关于螺山,有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螺山下有个小村庄,村里有个英俊后生,名叫山伢。生性忠厚善良的山伢自小父母双亡,是乡亲们将他从苦水中拉扯长大。他以种田为生,闲时爱到螺川、小溪打鱼捞螺,十分勤快。每当农忙季节,村里的乡亲们都在螺山下的田里头顶烈日辛勤劳作,挥汗如雨。螺山光秃秃的,连一片歇气乘凉的绿荫也没有。山伢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打定主意要年年上山挖洞栽树,让满山披翠,报答乡亲们的抚育之恩。一个春日,山伢又在螺子山上挖树洞,挖累了,便躺在山坡上歇息片刻,不知不觉睡着了。他梦见自己挖着树洞,竟挖到了许多金子。啊!多好呀,有了金子,自己便可以为乡亲们办更多的事了,这么想着,不由得大笑起来。笑醒后看看,眼前什么也没有。山伢觉得身上添了劲,继续挖起树洞来,忘了日已西坠。他挖呀,挖呀,突然眼前一亮,只见洞中金光耀眼,定眼看时,全是田螺状的金块,大的似拳头,小的如珍珠。山伢忙脱下衣服,小心包了金子,收工回家。一进家门,山伢便闻到了扑鼻的香味,桌上还摆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他正纳闷,只见从厨房里走出一位漂亮姑娘,脸上笑得灿烂。姑娘告诉山伢,她是从外地到村里来做客的,见他孤单一人,天天早出晚归,十分辛苦,特意来帮帮他。山伢自然感激不已。山伢用挖得的金螺陆续换了钱,请来能工巧匠,同他们一起修桥铺路,建造凉亭,培育树苗。姑娘给他们送茶做饭,收工之后,又帮山伢浆洗缝补,忙个不停。
一天,春雨淅沥,姑娘站在螺川边戚戚地望着江水出神。见山伢穿着蓑衣、满头热汗走来,便一把拉住了他,说:“山伢哥,明天我要回去了,只怕以后再也不能相见……”“要走?再住些日子不行么?”山伢急切地问。“不……”姑娘眼里涌出了泪水,“山伢哥,你是个好人,我走后,老天会保佑你的……”“你莫走!你莫走!我……我想娶你!”“我也舍不得离开你啊!实话告诉你吧,我本是螺川的螺蛳精,那天,你将我打捞回家,养在缸里。我见你淳朴善良,热心为乡亲们做事,便将山石点成金螺,又变成姑娘身给你帮忙,也想让自己修炼成仙……我出来久了,河神正在召我回去,我……”说着,猛地抱住了山伢,大声哭了起来。山伢深受感动,也抱紧姑娘,陪她流泪。他俩哭啊,哭啊,泪水汇进春雨中,流进螺川。哭声惊动了河神,鱼姐虾妹们将情况禀告了河神,请求河神原谅螺精,赐给他俩幸福。河神被他俩的一片真情所感动,又念螺精在人间一心向善,诚心助人,便点化螺精成仙,还应允她与山伢结成夫妻,在人间生活二十年。成婚那天,山伢和螺女手牵手,双双登上螺山顶,面对东方,拜天地,拜河神,拜乡亲,发誓永结同心,白头偕老。万道彩霞照在他俩身上,映得螺峰一片金光……
传说归传说,虽然螺仙女和山伢的故事后来成了文化生态园内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景点,但在这样一项重大而又关切市民切身利益的工程面前,西海的媒体当然要铆足了劲地担当起宣传的责任来。
以“关注百姓冷暖 服务市民生活”为办报宗旨的《西海晚报》当然要拔头筹了。因此,早在工程启动之前,王小度就要采访中心主任做足了功课,要为工程建设鼓与呼。
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西海晚报》一直开设专栏,关注着文化生态园的建设情况,包括后来全市各地代表性文化景点建设、天后宫建设、西海老街区情景再现、西海风情街等等,都做足了文章,在“聚焦文化生态园建设”大栏目下又设了如“景点推进进行时”“晚报记者带你探公园”等小栏目。其中,特别是镇园之宝——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樟树王”的入园,更是用足了笔墨。
属于西海市管辖的北边的玉峡县,自古就是个水系发达的水上交通要道,传说周瑜还在这里设了点将台操练水军,有座山峰因阻碍水军进出,周瑜用宝剑将其劈开出一条狭窄的水道,后来这条江就称狭江,再后来就称玉峡县。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玉峡县水利工程建设,要拦江筑坝建发电站,并将其作为当年国家级的重点给水节水水利工程,投资几百亿。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前,要将被淹区的一些重要树种移植,其中最大的一棵,被玉峡县水西乡当地村民敬为“树神”的千年古樟,市里决定不惜重金,走水路,溯江而上,将其移植到西海文化生态园内,作为永远的纪念。
如是,迄今为止古树保护性移植的多项“世界之最”在西海产生。一棵千年古樟经西海市林业部门、玉峡县、吉县等方面半个月的不懈努力,从百里外成功移植到西海文化生态公园内。该树胸径3.18米,移植前树冠展面超两亩,经过移植技术处理后高15米、土球直径7.5米,冠幅保留直径16米,重112吨。此树移植成活,成了西海市生态园林城及历史文化名城的活名片,也成为全世界有资料记录以来,树龄千年、留杆最高、土球最大、树枝展幅最宽、重量最大的一次树木移植,具有不菲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千年寿星古樟树,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象征性事件,这棵原处村野曾经用千层年轮刻录西江春汛冬枯、百姓荣辱福祸的拥有一千兆以上宇宙密码的古树,从站立在古城西海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成为古树保护的奇迹和记录,绿色生态的旗帜和宣言!这位“老者”的年轮里从此添加的是世人对绿色生态的虔诚,是不同于它老家西岭村的城市的喧嚣,是这块土地上近年来新型工业化城市化急促的脚步声。
这些重量级的报道,不仅在《西海晚报》整版刊发,连续刊发,而且,还发到省报和中央级媒体上,通过网络又宣传到了全世界。也是这年的六月起,由省会城市晚报发起,成立了全省晚报协作网,实现全省晚报新闻资源的共享。协作网的运作方式就是以省会晚报为平台,建立一个稿件库,各设区市晚报的本地有影响力的新闻全部上传到稿件库,协作网内各晚报社均可以根据各自喜好下载选用。当某地有重要新闻或要推广的新闻时,稿件上传到协作网后可要求各会员报社全部转发。如此,实现新闻宣传效果的最大化,还节省人力物力。《西海晚报》这一系列重磅宣传,也得到了市里的高度认可。
当年10月,在“全国首届旅游竞争力年会上”西海市荣获“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称号,生态园应该立下了汗马功劳。若干年后,西海文化生态公园纳入全省重要湿地名录,成为西海市名副其实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