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阵换将“剑”上弦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找一个好的当家人,往往能少走弯路,事业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当王剑想着自己是不是对晚报还情有独钟的时候,刘海洋也在想着这些问题。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中层主任好找,能独当一面的“一总”难求啊。
“要找一个更合适的晚报总编,这个总编既要熟悉晚报业务和媒体融合发展情况,又要对晚报心心念念,还要满怀激情,充满信心,对员工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与晚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力挽狂澜。这个人会是谁呢?”刘海洋的心里一张张面孔依次划过,又像蒙太奇画面样交织在一起,最后定格在王小度、罗小群、王剑等几个人身上。为什么仍会考虑王小度?因为刘海洋甚至已经想过要高配晚报的班子成员,让日报班子成员兼任晚报总编,这在前些年是有过的。如今,要以非常规的手段发展晚报,那么思想、理念、用人观上也要变,要跟得上时代。只要有利于报社发展,在不违纪的前提下,又有什么是不能做的呢。但,刘海洋考虑王小度做晚报总编还只是几个念头之间的事,没有停留太久。因为他想王小度离开晚报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了,而且到了日报班子任职,思想总会受到一些框定,锐气和开拓精神会在日报“安全出版排第一”这个求稳的大帽子影响下,有所“收敛”。所以他觉得王小度算不上最佳人选。
“罗小群也不行,离开晚报更久了。”
考虑来,思量去,刘海洋最后还是更看重王剑。这个部队出来的老兵,以他这些年来对王剑的了解以及王剑平时自然流露出来的特质表现,综合素质优秀、思想稳定、立场坚定,这确实是匹不可多得的良驹。无论在哪个岗位,只要是王剑认定的事,只要组织真正说动了他,信任了他,他都能全身心投入,且有想法有行动肯担当,都能干出名堂。不论是他在晚报任常务副总编,还是脱贫攻坚时任贫困村第一书记,以及现在的掌控日报整个“中央厨房”——采集部主任,他都干得有声有色,一些表现常常让人生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不得不刮目相看。
“王剑虽然也是老主任了,但他没干过晚报总编,回晚报任总编于他本人也说得过去。我们还可以特事特办,先过渡性提拔他为总编助理兼晚报总编,条件成熟再提升为日报副总,继续兼着晚报总编。这样,在职务上也不让他吃亏,给他以明确的方向,锚定在晚报长久干事创业的信心。”这样想着,刘海洋就更加觉得王剑是最合适人选了。
“王剑,你算是‘剑’在弦上了,不上也得上,而且必须好好上!”当刘海洋心里有了初步想法后,他就在心里认定了王剑。然后,他想和李平、周斌等其他几个党组成员交换下意见。
其实,正当刘海洋在这样进行着深刻分析晚报总编人选的时候,李平也在想着同样的问题。晚报如今有了良好的机会,及时配上“良将”,一定能在当下融合大潮中谋得席位,甚至在全省晚报系成为“融时代”先锋。
“这个良将会是谁呢?王剑……嗯,王剑是最佳人选……”李平还在思索其他人选时,刘海洋来找他交换意见了。两下一碰撞,意见竟然不谋而合,且都同意让王剑先以总编助理的身份去上任晚报总编。
两个主官意见一致,其他就水到渠成。
接下来,刘海洋和李平、周宾都先后找了王剑,交心、交底、交担子、交任务。
响鼓不用重锤敲。在几位社领导推心置腹的谈话后,王剑在内心再次对自己与晚报的情结、自身责任、办报方向等做了个大体的判断,然后坚定地承诺:
“好!我服从组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