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3 关于两性霉素B三种制剂的对比小结
多烯抗生素两性霉素B是广谱强效抗真菌药物,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目前临床中使用的两性霉素B脂质制剂有3种:①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amphotericin B lipid complex,ABLC);②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amphotericin B colloidal dispersion,ABCD);③两性霉素B脂质体(liposomal amphotericin B,LAmB)。但其传统的脱氧胆酸盐制剂(amphotericin B deoxycholate,AmBD)往往因副作用大而不能足量使用,影响了其治疗效果。相比传统制剂,新的脂质制剂技术可大为改善两性霉素B安全性,使足量使用成为可能,从而有效提升了临床疗效。
(1)结构对比:两性霉素B由于其水溶性较差,传统制剂AmBD以脱氧胆酸钠为增溶剂,和两性霉素B以摩尔比1∶2混合,以提升两性霉素B的溶解度。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ABLC)是由两性霉素B与磷脂复合物交织成盘状结构;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ABCD)是由两性霉素B与胆固醇硫酸酯混合而成;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是由磷脂(含饱和脂肪酸侧链)与脂质微粒(胆固醇)将两性霉素B进行包裹而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使两性霉素B尽可能在疏水层中保留最大的含量,降低与肌体中胆固醇的结合而增强对真菌细胞麦角固醇的结合,从而发挥两性霉素B的最大杀菌能力,LAmB同时能减慢两性霉素B向各组织的释放速度,从而减少对人体器官的损伤。4种两性霉素B制剂对比见表2-14。
表2-14 两性霉素B制剂的结构特点与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注:AUC表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Cl表示清除率;C max表示血峰浓度;t 1/2表示半衰期;V SS表示表观分布容积;a最新研究显示单剂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0.6mg/kg的终末消除半衰期约为127h;b最新研究显示单剂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1.0 mg/kg的终末期消除半衰期为250h;c美国药品说明书指出,根据给药后在1个给药间隔(24h)内测量的两性霉素B总浓度,平均半衰期为7~10h,但根据用药后49 d内测得的两性霉素B总浓度,平均半衰期为100~153 h。
(2)临床应用:针对念珠菌、曲霉菌及毛霉菌的深部感染治疗,目前国际上的多个指南均一致将脂质体作为两性霉素B制剂的优先推荐,甚至在一些疾病中将脱氧胆酸盐等制剂列为不推荐使用。
(3)安全性:脂质制剂进入体内后,ABLC与ABCD大部分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LAmB本身保持稳定结构,游离后与LDL结合的两性霉素B分子远低于AmBD,因此其肾毒性得到了明显改善;脂质制剂中,ABLC不刺激促炎信号分子TLR2和CD14,因而不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LAmB的小尺寸和负电荷将TLR2型应答转变为TLR4型应答,这降低了促炎细胞因子的上调进而减弱了输液反应,但ABCD表现出与AmBD相似的炎症基因上调趋势,相关的输液反应甚至高于AmBD。临床研究显示,与ABLC相比,LAmB的输液相关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包括寒战和发热等;LAmB的肾毒性(根据血清肌酐水平的增加确定)显著降低;与ABLC相比,LAmB因药物毒性而停药的频率也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