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肝素钠
2025年08月10日
57.肝素钠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带强负电荷的理化特性,能干扰血凝过程的许多环节,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其作用机制比较复杂,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而增强后者对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降蛋白。
用法用量
1)深部皮下注射:首次5 000~10 000 U,以后每8 h 8000~10000 U或每12 h 15000~20000 U;每24 h总量约30000~40000 U,一般均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2)静脉注射:首次5 000~10 000 U之后,按体重100 U/(kg·4 h),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应用。
3)静脉滴注:每日20000~40000 U。滴注前可先静脉注射5000 U作为初始剂量。
4)预防性治疗:高危血栓形成患者,大多是用于腹部手术之后,以防止深部静脉血栓。在外科手术前2 h先给5 000 U肝素皮下注射,但麻醉方式应避免硬膜外麻醉,然后5000 U/(8~12 h)。
注意事项
1)用药期间应定时测定凝血时间。
2)如注射后引起严重出血,可静注硫酸鱼精蛋白进行急救(1 mg硫酸鱼精蛋白可中和100 U肝素)。
3)肝功能不全时,长期使用本品可引起凝血酶Ⅲ衰竭,从而引起血栓形成倾向。
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为自发性出血。偶可引起过敏反应、血小板减少、一次性脱发、腹泻等。
相互作用 合用以下药物有加重出血危险:①香豆素及其衍生物;②阿司匹林及非甾体消炎镇痛药;③双嘧达莫、右旋糖酐;④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⑤利尿酸、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链激酶等。
规格 肝素钠注射液:1.25万U(2 ml)/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