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含义繁多、难下定义的词,但它似乎是我所能选用的惟一的词,因为只有它能够令人满意地把共同的思维方式与集体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在研究以学术探索为己任的群体时,也许把哲学分析与现象调查编织在一起尤为重要。因此,我希望能够证实,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关于认识过程的思考也将和环境因素一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文化”这一概念所包含的一些主要成分。斯诺(C.P.Snow)[1]在他的《再论两种文化》一书中,特别注意“文化”的两种不同含义:“词典中对‘文化’一词的定义是‘智力的发展,心灵的发展’;人类学家则用‘文化’这一术语表示生活在共同环境中,由共同的行为习惯、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群体。”
值得指出的是,斯诺遗漏了“文化”这个词的另一重要含意,遗漏了能够连接斯诺提出的两种含义的更为基本的意义。“文化”这一术语与它的同源词“培育、养育”(cultivation)的意义相近。而“培育”这个词又表示“培养”、“生长”和“生产”的意义。所以,我们就有了许多派生词和固定词组,如“农业”(agriculture)、“人工养殖的珍珠”(cultured Pearls)、“细菌培养”(bacterial cultures)等等。
随着“文化”这个词在这一意义上的扩展,它又具备了“受过良好的培育”的意义,如“有教养的人”(the cultivated or cultured man),即具备了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学、艺术和文化知识的人,受过文明教育和优雅教育的人;也就是马修·阿诺德[2]曾在他的《文化与混乱》中指出过的那种区别于野蛮人的有教养的文明人;或许还可以说就是备受学校赞美的有教养的人。“文化”的这一更为基本的含义,在这里已十分明显地与斯诺的第一个定义联系起来了。
“文化”的基本意义还向另一个方向扩展,使人们重视培养社会的人的过程和形式。这样,我们就与斯诺的第二个定义相汇合了。这层含义也可以被称作支配着社会或社会群体的行为的一系列价值观念、信仰和信条。对人类学家来说,“文化”是一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概念:它包容着一个民族的传统和社会遗产,他们的习俗和业绩,他们世代相传的知识、信仰、法规及伦理道德,他们用于交际的语言符号及其共同的涵义。
如果研究的命题不是一整套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部落的生活方式,而是20世纪学术界群体的生活方式,内涵丰富的人类学的“文化”概念也许就不得不弱化到“隐喻”的地步。但是,我认为尽管文化的概念在社会人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广义的文化概念对于探讨高等教育领域中狭义的文化,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在大量的文化研究著作中,专论高等教育领域文化现象的论文却很少,影响也极小,这种看法是符合实际的。在本章的结语部分,将要涉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文化问题研究未受重视的原因。当然,这里首先要集中说明文化研究的类型,并比较高等教育领域与其他领域文化的类型。
任何把高等教育整体或高等教育某些部分看做是一个文化系统的研究,至少都应找出文化系统所特有的概念、价值和活动的基本模式。达到这一目的后,就可以描述这些文化现象,进而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管是最一般、最粗浅的描述,还是分析性的解释,都需要某种距离感,即研究者需要有一种能后退几步,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认清那些明显的想当然的种种假设的能力。对事物不抱想当然的态度是理解文化的重要出发点。
文化分析的理论背景可能复杂,也可能简单。有些研究者并不以框架的方式描述和分析文化,但另一些研究者在文化分析中不仅强行加进现有的概念,而且还强行加入现成的解释。当然,所有的人都希望将自己的成果建立在某种系统观察的基础上,只要有可能,就反复核对研究结果。正是这一点,使他们和其他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人区别开来。
有四个领域与本章讨论的问题有联系:第一个领域是对学术生活进行小说式的描述。这一类的小说家很多,但最出名的作品当推麦康姆·布莱德勃利(Malcolm Bradbury)的《历史人》(History Man)。尽管这类著作以实际经历和观察为基础,但它们至多也只能提供对现实的间接的和虚幻的想像。它们也许包含丰富的见识,并为经验性调查研究提供富有成果的领域,但是严格地说,它们还不是有系统的,也不能加以证实。
第二个领域是历史和回忆录。这些研究领域也为文化分析提供正确的原始材料,但它们本身并不是文化分析。回忆录,就其性质而言,更注重个人的而不是集体的经验。除了极少的例外,高等教育史的研究是不太注意考察价值和实践问题的,然而正是这些东西形成大学生活的特殊文化。高等教育史研究关心较多的是日常学术事务的细节的编目或拟定教育改革的广泛范围。
第三类研究以强调约定俗成的东西为特征。这类研究以有意识的使命开始——为某一学派或某一类学术机构辩护。因此,从定义上看,这是具有党派性、论战性和政治性的研究。这类著作所提供的证据,也许与我们这里所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联系,但是作品本身却缺乏形成足以使文化现象的描述被人们接受的评判所需的距离。
第四类作品着眼于向有知识的公众——包括从前的学生或现在的学生,未来的学生或者他们的家长,或者那些曾经想上大学而没有上以及至今仍对学术生活怀有兴趣的人——介绍和讲解当代高等教育。这种描述通常由当事人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们个人的经历。正如旅游向导来到学者的园林中,他们既有偏爱,又有成见。这类著作很少符合系统观察的要求,它们缺少理论性的内容也是可以理解的。